???《牟子》最早著录于六朝宋的《法论》及梁的《弘明集》,时均不注作者,只题下注:“一云苍梧太守牟子博传。”北宋以前诸书征引《牟子》者,都不言作者而直呼牟子。明清前梧州(古枪梧郡)的乡贤祠的祀位,亦云:“汉牟子,名字无考”。但元明后屡遭人窜改,给牟子加官加名,有说是汉太尉牟融,有说是东汉末太守牟融,有说牟子字子博。
其实牟子的序传很清楚,牟子不问达于权贵,死不留名于后人,仅是一个没当过官的布衣逸士而已。序传井非牟子借太守之文以自重的自叙,而是当时苍梧太守所写的“博传”。“博”,史家陈垣认为是衍文,其实当时除五经外之文只称传或记,博者泛大之意,牟子的佛学于当时,儒者视为异端,释家目为外典,身居太守重官只可博而言之。太守者谁?
考诸史籍,牟子在世时苍梧太守有三:刘曜、史璜、吴巨。后二人任期很短,一为病死一为被杀,能写序作者只有与牟子相处甚密的刘曜。史家汤用彤任继愈说是史璜,怕经不起细考。刘曜,虽然史志无传,但亦留下不少零星记载。刘曜本零陵郡名士,所教出书的孙子刘巴(子初)才智过人,后人蜀为刘备重用当尚书令,诸葛亮很赞他:“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见《三国志·刘巴传》引《零陵先贤传》)
刘曜任苍梧太守约在灵帝后期及献帝初期,也就是牟子活动最频繁的时刻。他不但与牟子关系好,而且同刺史朱符、张津及避难在家的士壹,以及相邻颇得人心的长沙太守张羡也相识。他本人就是个爱好道学的儒生,很想为民办点好事,其事迹是唐以前见诸志寿最多之一。唐《元和郡县图志》云:“通星山,在苍梧县北六十二里,汉刘曜太守常登此山,仰观星历,因号通星山。”明清方志又载,汉太守刘曜曾凿通梧州白鹤山,治理西江边钓鱼石,以利交通。这些古迹至今尚存。
刘曜太守写牟子序传在哪一年?
宋《佛祖统纪》、元《佛祖通载》及近人汤用彤,都认为是兴平二年后,因序传中事只叙至此止,其后苍梧大事betway必威体育统无记载。一般说撰序之年也就是牟子成书之年,有学者认为牟于文内有三国时才见的佛经译文,把成书定为三国中期。但史家胡适及陈垣都认为不盛理由,因牟子学佛是在交趾郡,接触佛书比中原早,何况牟子成书后不可能没人作些添改。据我推敲,序传约作于建安九年(204)左右。这时刘曜刚离任拟告老还乡,张津也由州刺史改为州牧,故传中回叙朱符亦称牧以重之,依汉制由六百石升至二千石,估计刘曜写序传时有意不署撰者姓名,也尊重牟子意见不留作者姓名,至于题下所注很可能是后来加上去的。
--------------------------------------------------------------------------------
牟子的生平,序传文短而意明。但近年还讹传不少,如《中国佛学人名辞典》(台湾比丘明复编)还说“牟子南海人,为官南海罢任而居焉。”《南国梵音》去年4期黄某文还说:“牟子是东汉时担任的苍梧太守,又名牟融。”这些均应按序传予以更正。牟子的生平考诸序传及史籍,其活动时间大体如下:
公元166年(延烹九年),生于苍梧郡广信县(治所在今广西betway必威体育:河东区),幼年丧父,随母长大,勤读好学。
公元180年(光和三年)“苍梧桂阳贼攻郡县”(见《后汉书·扬璇传》),“苍梧诸县夷越烽起,州府倾覆,道路阻绝”(见《三国志·许靖传》),牟子奉毋避世交趾(今越南北),时年14岁。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携母回原籍苍梧广信娶妻,时年26岁。当时苍梧太守刘曜闻其守学,谒请出仕,他以为学而不就。
公元193年(初平四年),荆州刺史刘表射杀长沙太守孙坚后,势力及于苍梧郡边临的零陵、桂阳,苍梧太守刘曜见牟子博学多识,想遣他向刘表致意以通道路,遇交趾刺史朱符又辟荐之,牟子婉拒而称疾避之。
公元195年(兴平二年)交趾刺史朱符的第弟朱皓(太尉朱俊的儿子),原豫章太守属杨州刺史刘繇辖,为人忠诚有才华,为阴谋家笮融(徐州牧陶谦部属)骗杀。朱符欲派刘彦率家兵前往豫章击笮融,但长途兴师,特请牟子同行以说服沿途诸郡。牟子适遭母丧,只好退辞。其后,朱符因内乱没法出兵。(按正史虽不明载,而朱符、朱皓实同为太尉朱俊的儿子)。
公元196--204年(建安元年至九年)牟子退隐锐志佛道兼研《老子》五千文,作《理惑》37篇。刚卸任拟还乡养老的太守刘曜为之作序传,并得新任州牧张津支持,张亦为好佛之人。
公元211年(建安16年),此前,张津被杀、太守史璜病死,荆州刘表擅派长沙吴巨为苍梧太守,汉室则赐玺书给土燮,要他以交趾太守董督南方七郡,孙权急急派出步骘为交州刺史,率军直入苍梧,诱杀太守吴巨后,与镇守南海(当时州牧已移驻南海)的衡毅率领水军剧战于高要峡。苍梧衡毅恩义勇猛,千余人无一生降,十分壮烈,牟子的卒年其家乡一直认定是在建安末。此后苍梧极不安宁,孙子屡派重兵血洗苍梧交趾,连雄踞一方的苍梧豪族土燮一家几代全被杀个精光。在此情况下,牟子再想隐居避世是很难的。其著作《牟子理惑》何时传世,史籍无载,估计会在晋代以后。
综观牟子生平,有两点颇值得注意:
一、牟子是汉末苍梧人。当时苍梧是南方诸郡中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自汉武帝平南越后,这里是交趾刺史部七郡的中心,社会封建化进程较早,儒家官私学较多,经学极为发达。这里又是古广交通道的枢纽,北连长沙南通日南出海,是中原文化同海外文化相互交流的中心。海路进来的苦行僧(沙门)大量出现,不少成了俗说的昆仑奴。据越南《大南禅苑传灯录》载:“交州一方道通天竺,佛学初来江东未被,而赢喽已创兴宝刹二十余所,度僧众百余人,译经一十五卷。”牟子从小习儒,常与道家术士论辩,后又人交趾学佛,归家隐居后更锐志佛道,可说牟子身处中外文化的风口浪尖,能成为杰出的思想代表人物实历史之必然。学术造诣很高的佛学家汤用彤说:“是时交州为东西海程之中心,因能吸收异教殊俗,思想较中州能自由开发。牟子生平学问信仰,兼收并蓄,常有转变,实充分表现五方杂处,交通频仍地方之精神。”(见《汉魏西晋南北朝佛教史》)
二、牟子是个晶学兼优的高士,很值后人学习。过去谈牟子不少人只忙于给他加名添官,对其人品反而忽略了。其实序传讲得很清楚,牟子虽无真名,胆其作为却成了后人的楷模。姑不说他孝母爱妻,且论他攻书为学,从小到老砣砣穷年,由儒学五经到诸子百家,甚至兵书方术,广读博览,最后锐志佛道,并研老子。但他绝不死读,而是“博取众善以辅其身”。读道书却不信方术,常与之论辩并战胜之,锐志佛道后世俗之徒骂他异道,他还以笔墨维护其矢志的事业。牟子的学识辩才,深为社会所赞许,也为太守刺史所赏识,虽然牟子不问达于权贵,但权贵却屡谒请他出仕,他全都婉辞。终其一生,一个文武兼备的奇才,没当过一天官,没领过一文钱,真正淡薄名利,修身保真,为道献身,堪称后世师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