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作为一座商城,由于得浔江、西江、桂江的三江“黄金水道”之便利,历来就商风炽盛市井繁华,从而形成了商业上极具特色的风情,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我依稀记得童年时代无论走在街上,或是进入店中所看到的商家打扮,常是上身穿一件无领的短文化衫为里外加一件对襟四袋的唐装衫;下身穿的是缝着白色宽裤头的阔裤腿的唐装裤,裤头系以皮带。脚着短统袜,夏丝冬棉;鞋子多为“礼绒鞋”(绒面布鞋),显现出一种南方商人特有的精明+潇洒气质。这不仅是大商家,就连如我父亲般的小商人也是如此扮相。
????最令人回味不已的,是由经商家实业衍化、积淀而成的那种商业风情和市井文化,底蕴异常深厚。曾记儿时跟随父亲到茶楼、食肆饮茶或品食的情景;占食客绝大部分的商家把洽谈生意的场所选择在茶楼上,他们谈笑风生的爽朗声音,与穿梭往来于茶桌的伙计高声叫卖“鸡球大包”、“排骨烧买”之类的叫声混杂着,分外热闹;而在食肆里,伙计们的服务更是令人叫绝,店铺常按自身方位分东西设席,在墙上编标席号,伙计们通常是不用托盘而是直接用单手端着几碟食物分批送至食桌,很有点杂技表演的本领;结帐时他们又按桌面食品数、单项价、总付价唱报收银台,如喊:“开来东一(桌)净汤面一匀(即一份)伍角滑肉炒河(粉)各一匀贰元共计贰元伍角!”计价甚速,喊价甚准,其记忆力也甚强,令人佩服!
????长久烙入我脑际的,是云呑面店、担制售云呑和面食的情景,店中伙计用汤匙状的竹片挑起肉馅放在“云呑皮”上,熟练包捏云呑,以及骑坐在一端固定于转轴上,双脚轻蹬地面弹跳,来回往复把案板上的面团擀薄做成面条的镜头,还有挑担售卖小贩那“特的的的特的特,特的、的特”的招徕食客的物语广告声,都 如诗似歌,更像音乐散板和风俗图画,令人挥之不去,抹之不掉……
????逝去的历史虽然整体不能复制,但是个别场景却可以再现。如果在今天的骑楼城内展出一些仿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商铺营业活动,并建造一座相应的博物馆,尽量搜罗有关旧物和仿造相关实物,绘制壁画、图案,塑造浮雕、立雕……重现历史情景,不仅使“骑楼博物城”更名副其实,而且还能产生一系列连锁式的良性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