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尚有保留
????苍梧郡的古迹和郡守活动的场所,现在在梧州城尚能听到和找到。如清初,汪森收集前人的著作编成《粤西文载》,记载有:“自舟洲而来,衔青沙珠,积成陇阜,名曰珠丘, ⋯⋯《图经》云,朱临水,在郡城南。后汉郡守陈稚升,郡事暇时,钓鱼于此。”[4?]所提及的“珠丘”和“陈稚升”在今梧州尚有遗留痕迹。这些由江水冲刷堆积而成的“珠丘”位于何地?用清嘉庆吴九龄《梧州府·古迹》篇所记述:“郡邑古斯名胜之遗迹多矣,虽然万古珠邱(丘)之地,空望云山尚书祠堂也。”的文句内容,就答复了这个问题。此句把“珠丘”、“云山”两个地貌类型连在一起,说明一个地域的地貌特征。弄清一个地貌类型位在何地,另一个类型位何处就迎刃而解了。“云山”即白云山,位在梧州。这样“珠丘”无可非议,位在梧州的河滩上。“陈稚升”有其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年~75年)任苍梧郡太守。他为百姓做过有益的事,政绩多,得到百姓敬仰。在后人修建七贤堂(又名七公祠、名宦祠)立像祭祀的年代,他是七贤之一。现在,七贤堂虽然不存在了,但其所处位置,在地方史上是有“七贤堂,在府城冰井东”[ 5 ]的记载。“冰井”即冰泉,是众所周知的梧州地名。由此可见,苍梧郡治位在梧州。又如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明代嘉靖《梧州府志》和清代谢启昆《广西通志》的古迹篇或山川篇内都有“刘曜为太守,常登此山,仰观星历,因号通星山”的记载。这个“刘曜”,是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年~220年)苍梧太守,任职期间在苍梧做过一些改造山河工程工作。如古籍所载于鹤奔岗(梧州白鹤山———笔者注)“尝凿断岗,有双鹤飞击”[ 6 ]的故事,就是反映以刘曜为主帅组织劳力去挖山“断岗”的。“通星山”坐落的地位位置,据明代《殿粤要纂》卷二的《苍梧县图》图示,大致是位于今梧州城西北的西竺园一带。上述这些古籍记载,说明了苍梧郡治所位在梧州城。
????又如,《大清一统志》30册(广西)梧州府条,有“朝台岗,在苍梧县西北六里,相传刘宋时郡守筑台山上,每朔望率僚佐望阙而拜”的记述。谢启昆《广西通志》也有“朝台,在北岗上,刘宋时筑”[7 ]的记载。这些记述,清楚地说明“朝台”始建在南朝刘氏的宋代,清楚地说明此古迹位今梧州城区北部的山岗上,也说明该地为郡城所在地,
????不然不可能有郡大爷们在每月初一、十五于此地向皇帝请安问好的现象出现。由此可以肯定,今梧州城,是当时的广信城苍梧郡治所。
????再如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明朝嘉靖《广西通志》和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等,都记载了广信县城所处在地理位置。如《读史方舆纪要》梧州府广信条,记载广信城“在今府治东,汉置,自三国吴以来,皆因而不改。城邑考,府旧城在大云山麓,东北跨山,西南两面皆临江。”此“在今府治东”之意,是说该城有新城、旧城之分,新城为梧州府署所在地,旧城区位在城东部,据史书记载,新城为宋朝开宝年间兴建,有城墙和城门,位在今东正路和文化路交接处为东门所在地。广信旧城位在东门外,面积较小,大致今石鼓冲口至云盖路一带为其城址。“大云山麓”,即今白云山麓。此山向南的支脉,名为云盖山,故为云盖路之得名缘由。“西南两面皆临江”,是说广信城西濒桂江,南临西江。这些记述,充分说明了今梧州城就是广信城。
????上述依据,就足以说明了今梧州城为苍梧郡治所,为广信县城。可是,《岭南文史》1996年4期“西江文化形成发展和演变初探”一文,为了要说明自己观点,证实苍梧郡治和广信县治在封开县,把史书中的一个完整内容的句子只要上句,弃掉下句。即该作者引用《读史方舆纪要》梧州府广信城条时,只用上句“在今府治东,汉置,自三国吴以来,皆因而不改。”却把紧接连的“城邑考,府旧城在大云山麓,东北跨山,西南两面皆临江。”的下一句弃之不要。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是缺少说服力的。尤其是1995年出版的《广东历史地图集》,把广信县治标放在今封开县封川镇位置上很值得商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