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国民党政府重新公布了一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口岸名单,梧州不再被列入开放之列,从而失去了作为通商口岸的地位。梧州海关改设为粤海支关,正式规定不准外轮出入,港澳与梧州之间的直接通运陷于停滞。广西的出口贸易必须经广州转出口。迄1949年1月21日,李宗仁任国民党政府代总统, 2月13日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在第45次会议上,由财政部提出的开放梧州为对外贸易口岸对外直接通商一案。此时梧港线已被笼罩于沿江土匪的乘机猖镢及燃油物料等运输成本不断上涨的阴影之中。 1950 年 11 月,为了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和航商的要求,梧港直接航线重新开放恢复货运。“粤桂内河航务管理局梧州联合办事处”成立了“梧港线民船联合运输组”负责组织了近百艘载重250到300吨的民船承运柴炭出口香港。这是梧州港历史上第一次正式许可民船运货出香港。以往从梧州出口的货物,均是由香港驶来的铁趸及大轮船装运的,解放后只有13艘趸驳,未能满足运输的需要才成立民船运输组。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配合外贸需要,梧州联合办事处会同梧港线航商于1951年1月2日成立了“梧港线定期班联营办事处”,从原来不定期行走梧港线的14艘拖驳中核定6艘为定期货船,由6艘机动帆船拖带,6天一个班期,每天都有一个班期开航,经营方式是联营分帐。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梧港线私营航商逐渐向集体经营的第一步。 1954年10月,梧州航业界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开展起来,1955年元旦成立了“公私合营梧州航运公司”之后,行走梧港线的大部分船舶都参加这间合营公司。
?1956年9月30日该公司与梧州港务局合作,梧港航线的经营全部并入国营。梧港线船舶纳入国家经营后,1956年的货运量就比1953年翻了一番多。60年代初期,梧港线货运进入更新换代时期。1963年梧州航运分局逐步购进广州船厂制造的可载重500吨的钢质舱拖驳;两年后又购进载重300吨的钢质舱驳投放梧港线运输。钢质舱口驳载货多、稳定性好,而且设有机械用作起锚、绞缆,较合适梧港线既有内河又有近海的航线航行,很受海员欢迎。到1980年就全部淘汰了木质驳船。拖船方面,从1963年就开始用钢质内燃机拖船,逐步代替木质蒸汽机船。马力由小到大,船体由木质到钢质,燃料由煤到油。此外,还进口了三艘可载可拖的600匹马力的“桂海”货轮,适合载运出口的牲口、家禽、山珍、海味、杂货等。至1972年3月,全部结束了木质蒸汽机船的航行历史。
?1965年梧港线的货运量曾达到近38万吨,为广西及梧州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81年,经梧州港出口的货运量就有40多万吨,比1950年增长12.7倍,出口商品总值增长44倍;1982年1月5日国务院复函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用国轮恢复梧州至香港(包括澳门)的直达客运业务。betway必威体育:人民政府和交通局于1982年6月11日成立了“betway必威体育:梧港(澳)客运复航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同年6月21日注册成立了由自治区交通厅和betway必威体育:联合经营的“梧港客轮公司”。公司设有董事会,由自治区、betway必威体育:选派有关人员组成。筹备工作首要问题是选择船型及建造船只;经过反复对比选择,最后决定选用香港莫辉船厂制造的双体高速轮。
?1982年12月6日“梧港客轮公司”与香港莫辉船厂签订了订购一艘双体客轮的合同;12月17日经自治区有关部门批准,合同走形式生效。该轮船定名为“漓江”。船壳采用高级铝合金,船体为双体,稳定性好,既适合行走近海又适合行走内河,马力为1500匹,时速45公里,梧港全程上航约10小时,下航约8 小时,客座120个。 1983年5月18日“漓江”轮在香港完工交货下水, 19日下午7时安全抵达梧州新建的梧港客运码头。(在香港湾泊位置是油麻地小轮公司码头)。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交通厅验收小组经过全面审核,认为梧港客轮复航的准备工作就绪,决定于 1983年7月17日(后因台风影响推迟到 18日)隆重举行“漓江”号客轮首航典礼仪式。至此,梧港线客运在中断了 33 年后正式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