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24年河东猪头岭24号发生火灾,顷刻蔓延至北街、牛栏山顶、水师营、金炉社、四坊街、九坊街、河滩、沙街;由九坊路上西门城基入合益西街及经厅巷,全城轰动。军警齐出扑救,焚铺屋4709家,灾民5000余人,烧死10多人。
???自从这次开始,当局考虑到梧州竹木屋甚多,火灾隐患十分严重,于1934年梧州警察局决定建造一座“火烛楼”,(实名为警钟楼),楼高五层,四壁通透,登上最高层可了望全市每一角落;日夜有消防人员守望,有火警即敲响悬挂的大钟;遇火警发生在一区,即敲钟一响,二区则二响……。市民、消防车就奔向起火的地点扑救。火烛楼位于市区同园对出处、文化路与东正路交叉地即今公安局交通大队部处。由于火烛楼建在此,它周围的地方,梧州人习惯称之为火烛楼。
????在抗战期间,敌机侵袭广西1600多次,其中四分之一以上是对梧州侵袭。其间,为了使人民群众能及时躲避侵袭,减少伤亡,火烛楼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其顶层设一个球架,用以悬挂警球(晚上即挂警灯),同时挂上一大铜钟(敲时声音传得很远),警球是通过滑轮、绳索等工具“扯”上球架的,而“波”一词则是英语“球”音译过来。遇上空袭便发出警报。预备挂一波,紧急挂两波,解除挂一波。所以那时梧州流行有一句话:“扯波啰荷呵”.当敌机向本市骚扰、人们看见火烛楼有扯波时,便说:跑去扯波楼(北山为防空区,从消防队门前起,直到"牌坊洞"的洞口附近这一路段).以后,火烛楼附近的地段,人们又称之为扯波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