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有学者通过研究2002年出土考古发现的里耶秦简,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三期著文(《里耶秦简释地》作者王焕林)指出,广西梧州晚至汉代(即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始得名苍梧,而先秦的古苍梧则在湖南,与梧州无涉。其依据是:秦里耶竹简文载“今洞庭兵输内史及巴、南郡、苍梧。输甲兵当传者多……”其中的“苍梧”是指秦时不见史传的秦所设的苍梧郡,郡治及管辖范围均在湖南。
????该文分析说,战国时楚越的分界在广西荔浦,以北为楚,以南为越,而梧州尚在荔浦、平乐以南200公里左右。其结论:“楚秦更代之际,梧州地区既非楚亡国之君负刍所有,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以前,亦未入秦之版图”,所以,“里耶秦简中、建置最迟不晚于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的‘苍梧郡’,绝不可能管辖到既非楚有,亦尚未入秦的梧州地区!”因而舜巡之所的“苍梧之野”非梧州地区。
????据该文所述,就出现两个关键的问题,一是,在战国时代,楚国是否拥有苍梧;二是,秦始皇一统天下时,苍梧是否在秦的一统天下的版图中。第一个问题。楚国在楚悼王时,实行“吴起变法”,军事家、改革家吴起于周安王21年(前380年)实行变法,使国力一度强盛,且“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礼记?注》云:“苍梧于周(为)南越之地,楚吴起南并蛮越,遂有苍梧”。
????很显然,这个被指明是“蛮越”的南越之地的苍梧,早于东周(公元前380年)就为楚国所拥有了。至于楚国原所治的楚地与蛮越的南越,曾有过历史上的分界,又被史家习惯地沿用,这并不能成为南越的苍梧不属楚的理由和证据。楚国并蛮越而拥有苍梧的依据还有更早的史证:楚武王三十五年(周恒公十四年,公元前705年)《史记》记述了如下一出自我封王的精彩场面: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王室不听,报还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早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当时周幽王为犬戎所弑,周东徙迁都,是为东周,是时王室式微,诸侯纷立,楚地的熊通也不甘落后,要灭掉近邻的小国随国,随不服,熊通居然大言不惭,自豪地自称:“我蛮夷也!”又要挟周王室尊封其楚国号,王室不听,熊通竟对周天子恒王发怒,宣称我世代居楚地,“蛮夷皆率服”,擅自立为武王。为什么楚国堂堂开国之君熊通自称:“我蛮夷也”呢?翻看《史记》,楚国的先人为彭祖,“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史记?世家第十》)
????原来楚之先人,早在殷商之时就有相当的后裔流落荒蛮的百越之地,与南蛮百越融合为一体了,所以楚武立国之时,自称蛮夷,“蛮夷皆率服”,这就毫不奇怪了。楚成王元年(周惠王六年,公元前670年)熊恽弑兄立为成王,“初即位,布德施惠,结旧好于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于是楚地千里。” 从《史记》行文可以看出,“夷越”、“蛮夷”、“百越”、“南方”皆与“中国”并列而称。由于有五岭之阻隔,楚地的南蛮各族往往叛服无常,所以楚国政府常要镇压和平服他们。
????公元前380年楚悼王时的吴起又要“南平蛮越,遂有苍梧”了。《左传?鲁襄公十三年》明载:“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干脆就打到南海之滨去了!《史记》还有一段写楚庄王淫乐被谏而罢的戏剧性场面,其故事不详叙了,但文中有句云:“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可见,楚与越夷的融洽关系。及至战国时的说客苏秦向楚威王献策曰:“楚,天下之强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地方五千余里”(见《史记?列传第九》)此时的楚国比春秋时楚成王的千余里还多了五倍。此苍梧,在战国时照样为楚国拥有,是一块地处岭南神秘丰腴的领土,而绝非湘南一座小小的苍梧山。再举一例。还是太史公的《史记?礼》云:“楚人鲛革犀兕,所以为甲,坚如金石……”能制皮革的犀牛,非岭北的湖南所能有,酷热炎荒的苍梧,何止犀牛,且群象、翡翠、玳瑁、珠玑……岭北的湖南能有这此物产吗?
????此苍梧不属楚,楚之犀兕鲛革又何由来之?苍梧其地及仓吾氏族,从来就是蛮越、南越的主要地域和部落,早在楚立国之前就同楚的先人融合了,苍梧为楚所拥有,可谓源远流长。楚大夫屈原《离骚》云:“朝发轫于苍梧兮”苍梧乃其祖居及舜藏之所,更可谓感怀身世之叹。在这个问题上,说得最明白不过的,就是南宋初曾官秘书省正字的洪兴祖, 其在补注王逸注解的《离骚》中“朝发轫于苍梧兮”,摘引了《礼记》的话:“舜葬于苍梧之野”,录原注云:舜征有苗而死,因葬焉(交代了舜死葬的原因)。接著洪兴祖自已作注:“苍梧于周,南越之地,今为郡。”换句话说,就是当今南宋时的苍梧郡,在周代是南越之地!洪注为补正王逸《楚辞章句》之作。其体例为先列王逸注,再标“补曰”以申述己说,既补足王逸所未详,兼纠正王逸的疏误。这位内阁秘书是宋代研究楚辞三大巨擎之一。换句话说,到了南宋,其专家学者均认为:汉武帝所册立的苍梧郡,就是周代的苍梧,彼此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