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把古广信说成是今封开的,其依据是什么呢?查《清道光封川县志?沿革》云:“封川本汉苍梧郡广信县地(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原来此说法最先出自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但李吉甫并没有说封川本汉苍梧郡广信“县治”,而是说“县地”。到了北宋人乐史的手里,其《太平寰宇记》就说成是:“即汉苍梧郡之广信县也”。“地”字变成 “也”。
????为什么从古至今,总有“广信在封开”的说法呢?王象之的《舆地纪胜》有过解释。原因就是:“封川乃自广信县析出置郡”(指梁信郡),乃至《唐书》曾云:“封川尚名广信郡”,所以王象之特别提醒“广信与梁信郡,则二者之名,因不容以相乱也。” 为《前汉书》作注的唐人颜师古曾评说过:“中古以来,说地理者多矣,或解释经典,或撰述方志,竞为新异,妄有穿凿,安处附会,颇失其真。后之学者,因而祖述,曾不考其谬论,莫能寻其根本。”看来,乐史的《太平寰宇记》把“地”变为“也”之类,即属师古所指斥之列。由此看来,中古以来的解释和撰述皆不足以采信了。那么我们就把《辞海》、《辞源》和杜佑的《通典》、王象之的《舆地纪胜》、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和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近代、当代学者的说法都放到一边,不理睬它,统统作废,就只查汉朝当代人撰的《史记》和《前汉书》,“寻其根本”。 在秦汉之际,行政上尚无“梧州”、“封州”、“封川”的设置,全但“漓水”、“封水”、“贺江”之地名早已有之。
????那么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前111年)设置的广信县到底在哪里?查《前汉书?地理志》中“苍梧郡”条是这样说的:“苍梧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新广[莽即篡汉的王莽——陈注,下同],属交州,有漓水关)户二万四千百万三百七十九,口十四万六千一百六十,县十:广信(莽曰广信亭)、谢沐(有关)、高要(有盐官)、封阳(应劭曰“在封水之阳”)、临贺(莽曰大贺)、端溪、冯乘、富川、荔浦(有荔平关,师古曰荔音隶)、猛陵(龙山含水的出,南至布山入海,莽曰猛陆)”。请注意,“苍梧郡……有漓水关”这句话。现今之梧州仍有此关,俗称“大漓口”。
????能够拥有漓江的,只能是梧州,而非封开。就是说,汉的苍梧郡即是今之漓江下游的梧州。那么广信呢?广信在漓江之滨,还是在贺江(封水)之畔呢?《前汉书》“零陵郡”条说:“零陵郡(武帝元鼎六年置,莽曰九疑属荆州),户二万一千九十二,口十三万九千三百七十八人。县十:零陵(阳海山湘水所出,北至酃入江,过郡二,行二千五百三十里,又有漓水东南至广信,入玉林,行九百八十里……” 此条明白无误地指出“有漓水东南至广信”。
????查中国地图,在桂林、阳朔的漓江顺水东南而下,就到了梧州,汇入西江。由此可见,古广信,就是拥有漓水的梧州。再查《史记》。秦末赵佗在南越自立为王的故事不必复述了,但有一件事为某些学者所忽略,或者有意回避不予提及、漠而视之的。就是赵佗自立为王之后,封其族弟赵光为“苍梧秦王”(又称“苍梧王”),在梧州建苍梧王城,这是梧州建城之始。请注意,赵佗立国后,只封了赵光一人为苍梧王,再没有封其他人为王了。
????可见,苍梧在当时南越国和岭南的政治军事地位之重要。汉武帝于元鼎六年秋天,派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率大军攻灭南越国,《史记》说:“苍梧王赵光者,越王同姓,闻汉兵至,及越揭阳令定自定属汉……皆得为侯。”这位把持战略要地的苍梧王赵光主动投降归汉,得到武帝的善待,封他为隋桃侯,历昭帝、宣帝、元帝、成帝数朝,尽享尊荣。元鼎六年武帝在苍梧郡置广信县,又于元封五年(前106年)设置统辖整个岭南九郡的交趾刺史部。很难想象,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武帝,设置统辖整个岭南九郡的政治中心,会舍弃王侯之邦的苍梧王城,无视苍梧郡治的所在,不顾军事要塞之轻重,而设此统治中心在广信县的属地——一个当时尚未有名字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