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华虹公司后整理工段车间内,摆放着大量优质的白蚕丝成品。龙天传/摄
本报记者 龙天传 实习生 梁艺露 通讯员 关新
从种桑养蚕,到深加工白蚕丝,生产真丝坯绸产品,近年来,依靠这条绿色丝绸产业链,betway必威体育:蒙山县文圩镇龙定村走出了贫困村的行列,村民也依靠自己的努力,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一批蚕茧销售收入就达5000元
10月14日中午时分,蒙山县文圩镇龙定村村民李先业,正忙着给自家的蚕宝宝喂食桑叶,“再过几天,这些‘五龄’丝蚕就会吐丝化茧。”此刻,李先业脸上难掩喜悦之情,因为,他即将收获今年的第10批蚕茧。按今年的市场价格,一批蚕茧的销售收入近5000元,因此李先业家庭今年的收入超过50000元不成问题。
然而二十多年前,他的家庭年收入仅有8000元。李先业告诉记者,1980年时当地还有糖厂,他和许多村民一样选择种植甘蔗。然而,龙定村的土地贫瘠,且干旱缺水,因此甘蔗种植的经济效益并不好。
1990年,在别人的介绍下,他尝试着购买了一张种蚕,并配套种植了两亩桑林。一个月后,李先业尝到了种桑养蚕的甜头,于是他逐渐扩大规模。
如今,李先业已经种植了八亩桑林,并养殖三张蚕种,每张蚕种约有三万只蚕蛋。靠着每年种桑养蚕的收入,他不仅在两年前盖起了三层新房,并且还解决了两个孩子上大学的学费。
其实,如李先业一样,这些年来依靠种桑养蚕脱贫致富的龙定村村民不在少数。经初步统计,2014年龙定村种桑养蚕户425户,其中贫困户152户,蚕园面积有942亩,全村年售蚕茧收入超过1000万元。仅养蚕一项,全村人均收入超过3200元。
政企“结对子”扶贫效果显著
实际上,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当初,由于技术不足,蒙山县不少养蚕户收获的蚕茧存在茧色黄、双宫茧多、茧质不稳定等问题,茧质低下直接影响了村民养蚕收入的提高。
为此,蒙山县扶贫办、文圩镇政府从当地种桑养蚕的龙头企业——广西华虹蚕丝股份有限公司引入了相关技术支持。2013年至2014年间,华虹公司从浙江购进21万片纸质方格簇,进货价1.5元/片,以0.5元/片让利给县内广大贫困村养蚕户。如今,许多养蚕户的蚕茧质量稳步提高。
同时,从2012年冬开始,华虹公司和该县扶贫办联手,以良种和品改补贴形式,分三批引进农桑14号、强桑1号良种桑苗125万株,以“政府补贴0.8元,农户自费0.2元”的模式,优惠给全县21个贫困村的养蚕户。在收到实效后,养蚕户种桑积极性大增,形成新种和改造旧桑园的高潮。
蒙山县扶贫办工作人员林朝德受访时说,扶贫不同于救济,救济可以完全免费,而扶贫则是要让扶持建立在有成效的脱贫工作上。
深加工让蚕丝产业更上一层楼
其实,除了华虹公司的技术支持,蒙山县五丰丝绸有限公司对蚕丝的深加工,也让蒙山县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五丰公司坐落在蒙山县丝绸产业园,是一家以生产真丝面料和丝绸商品为主,集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丝绸深加工企业,该公司的原材料是白蚕丝。
五丰公司的管理人员黄自湖告诉记者,广西每年白蚕丝的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42%,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然而,此前,这些优势资源均远销江浙一带。“为什么我们不建立属于自己的深加工企业呢?”
就这样,2010年7月,五丰公司便应运而生。如今,该企业现拥有38台(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剑杆织机生产线,具备年深加工白厂丝300吨、生产真丝坯绸面料250万米的能力。
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betway必威体育:的扶贫龙头企业之一,五丰公司不仅在生产取材向当地贫困村倾斜,而且在招工过程中也优先安排当地农民工就业。据悉,全厂103名从业人员中有56名贫困农民工,按每人年收入3万元计算,过去四年,企业为贫困户创收168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