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坐电机车在隧道里穿行2600多米,再搭电梯垂直向下300多米, 他们每天都要以这样的方式到达工作位置
杨新(右三)和同事在矿区。通讯员 陈洁瑜/摄
广西佛子矿业有限公司佛子冲矿场,位于梧州岑溪市安平镇与龙圩区广平镇交界,主要出产铅、锌、铜等有色金属。每个工作日里,会有150名矿工下矿,在300多米深的地底开展采掘作业。
现年46岁的杨新,是佛子冲矿场的一名“矿二代”。1993年,毕业于地质专业的杨新来到佛子冲矿场,成为一名技术组工人,负责探矿、布置采矿场、检查矿区安全等工作,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二十二年。
从地上到地下要一个小时
早上8时,杨新和同事开始一天的工作。穿戴好工作服、安全帽、长胶鞋这三样防护用具,作为技术组工人的杨新,还往背包里装进了罗盘、油漆和尺子等物品。
从地上到地下,就像一趟穿越时空的旅行。
在这里,矿山工人需要先乘坐专用的电机车,在隧道里穿行2600米,然后搭乘电梯垂直向下300多米到达矿区,仅是这一段行程就得花去一个小时。杨新说,技术工人每周需要下矿三四次,每次工作时间持续六小时,为了节省时间,他们的午饭几乎都在矿下解决。
矿下的空气潮湿沉闷,温度要比地面高,杨新说,方向感再好的人,到了地底也很难分清东南西北。得益于多年的工作经验,他对佛子冲矿场比较熟悉,不需要借助罗盘也能走得飞快。两米多高的巷道内,虽然安装了路灯,却依旧透着一股冷清压抑的气息。
在开路阶段,矿区经常要进行爆破作业。在密闭的空间里,炸药爆炸发出的响声大得吓人。尽管如此,杨新还是壮着胆子在一线岗位摸爬滚打多年,了解佛子冲矿场的地质情况以及矿产的成矿规律,并学会利用“敲帮问顶”等专业技术,为矿山安全“把脉”。
敲帮问顶,即利用撬棍等工具敲击巷道四周,根据发出的声响发现浮石和剥层。“如果声音很清脆,那就证明这里的岩石结合稳固,很安全;如果声音很沉闷,那么岩石之间可能存在缝隙,需要及时处理。”杨新说,佛子冲矿场有60多个采场和100多个作业点,每个地方技术工人都需要密切关注,因此下矿一次走上三五公里是常事。回到地面后,经常是一身臭汗、四肢酸软。
从入行到如今已坚持廿二年
从进入佛子冲矿场至今,杨新见证了这里二十二年间的发展。期间,佛子冲矿场几经沉浮, 许多有经验的技术工人都离开了,杨新却坚持留下来。“我父亲也曾经是这里的矿工,现在自己也在这里工作,所以我对矿场有着特殊的感情,每次下矿都会有种‘这是我的地盘’的感觉。”
然而,即便在自己的“地盘”,杨新也遇到过“惊魂一刻”。
杨新回忆,2007年,他与同事一起下矿查看矿石的生成走向。这时,站在巷道中的他们突然听到头顶上方传来“隆隆”的巨大响声,随之而来的是一阵地动山摇。
“难道是矿区坍塌了?!”顿时,一股绝望的气息蔓延上心头。为了逃生,大家开始向四周逃散。正在这时,杨新的一名同事在奔跑中扭伤了脚摔倒在地,只能无助地大声呼救。“尽管当时面临的很可能就是生死一线的关头,但一想到这个矿区是经过无数缜密的测算和验算才开掘出来的,所以我选择相信自己的专业。”随后,杨新和另一名同事马上回头,将这名受伤的同事移到安全地带。
事后,杨新查看发现,这次意外的原因,是一块直径为五米的石块无故掉落。“我学这行也干这行,因此我相信专业和科学的力量,能够保证矿山工人的安全。”提及此,杨新言语间透露着自信与自豪。
有人说,矿山工人代表着中国力量,他们迈着坚实的步伐,在单调的背景中挖掘出灿烂的色彩。而在杨新看来,这份成就,既属于矿工们自己,更属于这个行业、这个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