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檐翘角的培中村古民居屋顶,具有鲜明的岭南建筑特征。
每座古屋的门楣上都有装饰壁画,上有花草鱼虫以及书法。
????尽管经历百年风雨,但山墙上的灰雕仍栩栩如生。
????●西江都市报记者 高云 通讯员 陈水德/文
????●西江都市报记者 陈健新/摄
????十七座清代至民国时期建造的老房屋藏身于乡间村落,房高壁厚,雕梁画栋,既体现中国传统的质朴宁静,又蕴含诗书浸染的文化气息。这些古民居就坐落于苍梧县石桥镇的培中村。该村曾被自治区文联评为“诗词村”,近期还入选广西首批传统村落名录。
????追溯尘封的历史,培中村令人啧啧称道的不仅是建筑遗迹,betway必威体育的是“耕读传承久,诗书济世长”的文化传承。近日,本报记者走近培中古民居,感受那份悠远与深邃。
????培中村现有居民1300多人,村民大都姓潘,其先祖为清朝武秀才潘业播。如今75岁的潘沃钤是潘家第八代子孙,曾当过教师的他退休后致力于整理散落在乡间各处的古民居史料,为建设中的培中历史文化公园提供了大量珍贵历史文字材料。
????探访中,潘沃钤将培中古民居建筑群的往事向记者娓娓道来。清朝,东安江一带的农副产品源源输出,加上官商驿道的交汇贯通,苍梧县石桥镇繁荣一时。1757年,清朝武秀才潘业播看中这片山水的灵秀,在当地建起了第一座大屋。自此村落逐渐繁荣,鼎盛时,大屋达到三十多座。
????现存的十七座培中古民居,向世人展示着培中村的沧桑。每座古屋形制统一,都有高大的门楣,一尺多高的门槛。第一进中央是厅堂,两边厢房各一,厅堂后左右有门,一侧是厨房,一侧是天井。天井后又有一个横置的厅堂,形成第二进,亦有厢房厨房各分明。
????沿着二进厅堂的走廊深入,便是第三进,这里与第一进的格局相似,建筑构件处处透出南方建筑的时代特征。古民居里的花岗岩石柱础,由清中期的工匠精工制作,古民居窗户门框上的瓜蒂连绵、福禄寿喜等图案,均为清代常见的吉祥纹饰。
????从清朝中期至民国期间,社会动荡,因此,培中村古民居也增设了防盗、防御的功能。这些古民居的外墙,均铺设有宽约一米的青石条,以防盗贼开凿墙壁。这堵外墙还“内有乾坤”,这些古民居的墙壁有五道砖墙,中间有一道砖墙不施灰,盗贼挖洞时,不抹灰的砖墙便会卸下来自动封闭墙洞。
????如今的培中古民居大都已显破旧——九拢门部件残破得拉不上,墙体上的灰雕也失去了鲜艳色彩。潘沃钤说:“虽然这些房屋破旧,但是村民们都舍不得推倒重建,因为这些瓦墙间记录着前人的故事。”
????“耕是生存之本,读是立身之本”,培中人尤其重视“读”对家族传承发展的意义。这从古民居的建筑细节可见一斑。立于记者眼前的一座古民居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其内装饰庄重精美的神龛底座刻着一副对联:“盖世文章垂世业,合家和睦满家春”。潘沃钤说:“这是一位清朝文秀才的房屋,对联所镌刻的是他留给后人的家训。”
????潘沃钤出生的古屋建于1910年。从文气浓郁的对联可见,“耕读传家”的理念植根于培中村村民,精美的古建筑显示出前人工匠的心灵手巧,砖瓦间,镌刻着文明的足迹。
????“群贤毕至,老少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这座古屋的门楣上的壁画,除了花草鱼虫,还摘选了王羲之的《兰亭序》以彰显其时房屋主人——潘沃钤祖辈的志向。
????至今,耕读理念依旧在培中村传承:村民诗词创作活动活跃,村民诗社每年都举办几次诗会;为激励优秀学子,该村由培中商会出资,每年对小考尖子、中考尖子和大学新生颁发奖金,赠与行李箱等以资奖励。
????一代又一代培中人努力把这些古民居保存下来,正如他们对耕读传家理念的传承,从来没有停止过。
装饰着吉祥图案的木窗依旧韵味无穷。
如今古民居大都残破,但它仍是深厚文化底蕴的见证。
培中村民居上的对联仍然体现出“耕读传承久,诗书济世长”的家族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