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的话
今天,西江都市报刊发《八桂遍制六堡茶舟车源源向东行》,这是系列报道《“茶船古道”寻迹》的最后一期,这也意味着,我们对于茶船古道的寻迹将告一段落。
西江都市报从8 月22 日开始,集中版面推出系列报道《“茶船古道”寻迹》。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推出了16 期共45 版的报道,通过对亲历者所见所闻的真实记录,尽力拨开笼罩在“茶船古道”上的历史迷雾,重新勾勒出这条古道逐渐模糊的面貌,并还原古道上的茶农茶贩、船工纤夫、挑夫雇工、茶商世家的过往故事。
《“茶船古道”寻迹》系列报道从策划、采写到刊发,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相关单位和众多茶商茶人、读者网友的大力支持。报道在策划和采写过程中,betway必威体育:六堡茶研究院、梧州中茶茶叶公司、梧州茶厂等单位,以及何志强、陈伯昌、陈克伦、邓炳健、翁仲彬等各界人士给予我们鼎力相助,积极提供报道线索、资料图片,以及帮助联系采访对象;报道见报后,相关部门人士、专家学者、茶商茶人从不同角度给予了我们充分的肯定,并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此,我们一并致谢。
我们竭力为读者奉上精品报道,尽可能客观还原“茶船古道”的真实面目,但是,由于“茶船古道”的历史已经久远,能够采访到的对象也大多年过六旬,记忆难免出现偏差,再加上采访对象提及的许多当事人已经故去,因此,对于采访对象忆述的内容我们无法一一核实。此外,对于“茶船古道”的记载和研究甚少,我们自身能力水平也有限,这也使刊发的稿件难免出现疏漏。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虽然,“茶船古道”只剩下了昔日的影子,但它作为六堡茶历史发展、西江水道沿岸城市经济变迁,以及我国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却不会被磨灭。我们也将继续关注六堡茶文化的挖掘和梧州茶产业的发展,并为此倾尽绵力。
西江都市报记者 杨麦 赵洋 龙天传/文
农历七月过后,本应秋意渐浓,但直到9 月13 日,桂中南地区的气温依然高企,“秋老虎”的威力丝毫未见减弱。在梧州前往南宁市横县的路上,沿着公路,两边遍布着大片大片碧绿的花田,枝头上挂满了雪白的茉莉花蕾。白花与绿叶相间,煞是引人注目。横县,果然不负“中国茉莉花之乡”的美誉!
在横县阳春茶叶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与公司负责人黄锦河一起品茶细聊,我们得知著名的“横县花茶”就是将茉莉花与绿茶一起窨制而成的,而这种花茶如今已是横县一大经济产业,当地出产的茉莉花茶占到了全国茉莉花茶产量的75%。
黄锦河原是横县茶厂老厂长,退休后创办了自己的企业,但是,对于横县茶厂仍怀有深深的感情。老人告诉我们,横县茶厂在2002 年改制之前,曾是当地第一大花茶制作企业,而在研制花茶之前,该厂更是广西区内首屈一指的六堡茶制作企业……
横县茶厂资格老
六堡茶虽然是源于梧州的特色茶品,但由于这种茶的市场接受度高,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梧州以外的地区就已经有茶商制作六堡茶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按计划经济模式对茶叶产销实施管理,六堡茶的生产企业因此遍布桂中、桂北、桂南和桂东地区。而要说起生产六堡茶的外地企业,首先值得一书的就是横县茶厂。
保留至今的横县茶厂六堡茶生产车间建于20世纪50年代。(记者 杨麦/摄)
不过,对于横县许多年青人来说,横县茶厂早已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说起当地的茶企,他们知道最多的或许就是广西金花茶业有限公司了。如今,这家公司坐落于郁江江畔的横县横州镇,与钟灵毓秀的南山隔江相望,是当地一家知名的茶叶生产企业,在主打茉莉花茶的同时,也生产六堡茶等其他茶品。
其实,广西金花茶业有限公司的前身就是横县茶厂,企业改制后,横县茶厂原本的技术优势在金花公司得到了传承与发扬。
“横县茶厂从1955 年就开始进行工艺改革,研发成功用于精制六堡茶的‘冷水发酵’技术,使六堡茶发酵不够熟、不均匀等问题得到解决,提高了六堡茶的品质。这种技术至今还被各个采用现代工艺精制六堡茶的生产企业所沿用。”说起横县茶厂往昔的六堡茶生产史,黄锦河还颇感自豪。
当年横县茶厂的六堡茶发酵陈化车间,广西金花茶业有限公司如今用于窨制茉莉花茶。(记者 杨麦/摄)
金花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横县茶厂原名“横县私营宝华茶厂”,1948年2月成立,生产六堡茶等各种茶品。1952 年3 月,中国茶叶公司广西省梧州支公司横县茶叶收购组与宝华茶厂合并,成立“横县茶厂”,后改制为“广西省横县地方国营企业茶厂”。
1988年,横县茶厂茶叶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对原料毛茶进行分拣。(广西金花茶业有限公司提供)
1954 年,国家逐渐对茶叶实行统购统销,横县茶厂也在这一年开始接受中茶公司广西支公司管辖,改名为“广西横县茶厂”。而中国茶叶广西支公司在这一年制定的《一九五四年加工计划草案》里也对统购后的毛茶加工业进行了明确分类:“梧州加工厂加工六堡茶为主,另外加制青茶(贺县与上林县所收),横县茶厂加工青茶、细茶为主。另外灵山与横县所收六堡茶集中横县茶厂加工,其他各县均运梧州厂加工。”
随着“冷水发酵”技术的逐渐成熟,横县茶厂精制六堡茶的产量迅速扩大。“为了扩大生产规模需要,横县茶厂在1957 年由横县邮政宿舍区搬到了洪德街的‘朱家大屋’(即现金花公司厂址所在地),当年,六堡茶产量就达到了历史最高峰,全年产量390吨。此后,厂里的六堡茶年产量一直维持在350 吨左右。”黄锦河说,从这一时期起,六堡茶、茯砖茶和“横州细茶”(炒花茶)三个茶类成为了横县茶厂的主打产品。
当年,横县茶厂生产出来的六堡茶,基本上都是从横州镇大码头装船,沿着郁江而下,进入浔江、西江,一直运到梧州或广州,先后交由广州茶叶公司、betway必威体育:土特产公司、广西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梧州支公司用于外贸出口。据黄锦河回忆,当时运输的水路全长达到400多公里,运茶的都是载重几十吨的民船。
这个状况一直持续到1978 年。在此期间,横县茶厂隶属的管理部门多次变化,由自治区商业厅变成自治区外贸厅,之后又转为自治区供销社。随着计划经济的逐渐弱化,横县茶厂获得的六堡茶指令性生产调拨指标迅速减少,出口配额大幅下降。从1978年起,横县茶厂将主打产品转向花茶类,大幅削减六堡茶产量,每年仅生产六堡茶二三十吨。“上世纪80年代后,横县茶厂的六堡茶年产量都一直维持在20 吨左右”,原横县茶厂老职工徐炳奇接受我们采访时说,这些产出的六堡茶仍然在横州镇大码头装船运往梧州,交由betway必威体育:土特产公司出口。由于量不多,只需每年秋冬时用船运两三次就可以了,运输的船只是安装了柴油发动机的大木船。
到了20 世纪90 年代中期,横县茶厂停止了六堡茶的生产。2002年,横县茶厂改制为民营的广西金花茶业有限公司。2006 年以后,金花茶业公司重新恢复六堡茶的生产,直到2015年,产量还是维持在25吨左右。
“如今,横县其他茶企在制作花茶之余,也多有生产六堡茶,只是产量同样不高。”徐炳奇告诉我们说。
桂林茶厂起点高
9 月16 日,我们在曾担任桂林茶厂党委副书记的黄荣雄带领下,来到桂林市七星路18号,面前是一栋宽敞的酒店,在其旁边,则是一家还保留着旧式建筑风格的会所。很难想象,十多年前,这里竟然是桂林茶厂的厂区。
“桂林茶厂厂区占地40 多亩,改制以后,厂区的一半被改造成了酒店,另一半原来是茶叶生产车间,前几年也被改建成了会所。”看着这个“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黄荣雄感触地告诉我们,当年的茶叶生产车间占地2000 多平方米,里面的横梁是直贯式的,横贯了车间的穹顶,车间特别敞亮。
与横县茶厂、梧州茶厂一样,同属自治区供销社系统的桂林茶厂也曾是一个生产六堡茶的大型茶企。只是相较梧州茶厂和横县茶厂,成立于1966 年的桂林茶厂“资历稍浅”。
组建桂林茶厂的目标,是为了抢占全国的花茶市场,因此,自治区层面当时对这家茶厂寄予厚望,不仅从各地茶厂抽调精干技术力量参与建设,而且还投入了大量的物资。曾参与这家茶厂组建工作的郭维深,近日接受我们采访时仍不禁感叹地说:“当时桂林茶厂职工的素质很高,都是做茶的老手,而且厂里用的都是当时最先进的制茶设备,建设的厂区也比横县茶厂和梧州茶厂科学。”而且,桂林茶厂甫一成立,自治区供销社就将桂北茶区的茶叶收购都划归于桂林茶厂,而当年广西区内规划的两个年产五万担茶叶的大县——全州和荔浦都在这个茶区里。因此,集各种优势于一身的桂林茶厂得以一边筹建,一边生产。
可惜,桂林茶厂刚刚完成了第一期建设,“文革”就开始了,茶厂也因此没能继续扩大规模。接着,技术人员发现,桂北茶区的很多毛茶原料不适合做桂花茶,而且当地的桂花产量也跟不上。百般无奈之下,桂林茶厂只好利用厂里的技术优势,转去尝试制作原料要求不太高的茯砖茶和六堡茶。
没想到,“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桂林茶厂生产出来的六堡茶大受欢迎,于是,桂林茶厂全力转向生产六堡茶和茯砖茶。到了1968年,该厂生产的茯砖茶和六堡茶的总产量竟然达到了500 多吨。此后,桂林茶厂的六堡茶年产量一直维持在两三百吨左右。
在此期间,桂林茶厂生产出来的六堡全部运往梧州,交由广西外贸进出口公司梧州分公司,以及其后的广西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梧州支公司出口。这些六堡茶的运输,走的也是水路,从桂林市内的御山庙码头装船出发,沿着漓江、桂江,直达梧州,这段水路将近400 公里,使用的都是民船。郭维深至今清楚记得,“刚开始的时候,那些运茶船都是木质机动船,能装几十吨货,后来改用了铁皮机动船,载重量达到一百吨左右。当时,一般都是集中在每年三四月份丰水期的时候发货,因为那个时候船期比较宽松,船运的价格也比较便宜。”
20世纪80年代后,桂林茶厂的安稳日子被打破了。1984年6月,国务院批转《商业部betway必威体育:茶叶购销政策和改革流通体制意见的报告》,这个文件颁布以后,茶叶由二类物资降为三类物资,除边销茶继续实行派购外,其余茶叶价格全部放开,全面实行议购议销。茶叶流通领域开始允许国营、集体、个体商业及茶农经营茶叶。
没有了计划经济制度的“呵护”,桂林茶厂无法面对市场的挑战,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都出现了问题。从1982 年起,该厂的茯砖茶生产线首先停产,接着,六堡茶产量锐减。“直到1987 年,当时担任梧州茶厂厂长的杜超年调任桂林茶厂厂长以后,通过他的关系渠道,桂林茶厂的六堡茶年产量才又回升到了两三百吨。”黄荣雄介绍说,由于桂江上兴建的水电站隔绝了桂林到梧州的水路运输,桂林茶厂的六堡茶输出这时候已经全部改走公路。
但是,好景不长。受市场环境的影响,1991 年之后,桂林茶厂每年的六堡茶产量跌回到几十吨,并一直锐减。到了1995 年,桂林茶厂的六堡茶生产全部停止。八年之后,曾经辉煌无比的桂林茶厂彻底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厂区大部分被拆掉,变成如今的这家酒店。
灵山茶厂产“陈茶”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茶叶能够出口创汇,为国家建设快速积聚力量,广西区内的其他茶厂也纷纷制作六堡茶出口,灵山茶厂就是其中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响应国家大力发展茶叶制作的号召,钦州市灵山县各个公社和大队都成立了茶场和茶厂。到了1958年,灵山县撤并了周边地区的茶厂,在县城里组建起灵山茶厂,全力生产青绿茶和销边砖茶,并尝试生产六堡茶,但效果并不理想。
1965年,钦州由原隶属广东省转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管辖,灵山茶厂因此获得了向广西区内其他茶厂学习的机会。通过外出观摩学习,回来后不断尝试,灵山茶厂也掌握了精制六堡茶的“冷水发酵”技术。1968年,灵山茶厂上马生产线,正式生产六堡茶。
“不过,当时灵山茶厂仍以生产烘青茶、桂青茶、红碎茶、工夫红茶和茯砖茶为主,一般都是到了冬季,才把制作其他茶类时筛出的茶头(即茶叶的边角料)发酵制作六堡茶。”曾经担任灵山茶厂副厂长的覃勤邦向我们介绍说,因为做六堡茶需要发酵,车间里的温度高,职工们冬天在车间里工作才会有积极性。而且,六堡茶制作完成后要陈化两三个月,等到春天的时候出仓发货,又能把车间腾出来做其他茶了。
虽然生产安排科学合理,但灵山茶厂的六堡茶产量一直不高,每年都是维持在二三十吨左右。据如今保留下来的《灵山县茶厂历史资料汇编》(1966~1979)记载,即便在该茶厂六堡茶产量最高的1978年,全年茶量也仅为43.39吨。
另外,非常有意思的是,虽然当时灵山茶厂生产的六堡茶同样运往梧州集中出口,但由于出口配额指标的问题,这个茶厂输出的六堡茶几易其名。最早的时候自称为“普洱茶”,因“侵犯”了普洱茶的专属名称,很快就改为“发酵茶”。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广西外贸进出口公司梧州分公司又反馈意见说,“发酵茶”的名称太空泛,不便于出口。最后,灵山茶厂集思广益,才想出了一个“陈茶”的名称。于是,在《灵山县茶厂历史资料汇编》的记录中,该厂1975年以后生产出来的六堡茶,一律登记为“陈茶”。
不过,“发酵茶”也好,“陈茶”也罢,由于没有水路直达梧州,灵山茶厂生产出来的六堡茶都是用软草席包好,用汽车运到梧州交割。这种输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减弱,因为当时灵山茶厂获得的六堡茶出口指标配额越来越少,产量越来越低。到了90年代以后,该厂的六堡茶生产已是断断续续,到了2005年就完全停产了。2007年改制以后,“灵山茶厂”也成为了历史名词。
据灵山县农业局生产股副股长车亮介绍,如今,灵山县虽然还有很多茶企,但生产六堡茶相关产品的茶企只剩下了一家,那就是广西灵鸥茶业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下属的石鸥山茶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已经开始为中茶梧州分公司提供六堡茶的制作原料。” 广西灵鸥茶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卢锦仁说,公司目前专门为梧州和其他地区的六堡茶企业提供毛茶原料和半成品,每年的六堡茶原料和半成品产量达到300多吨。
石鸥山茶场的生产车间,至今依然保留着20世纪60年代的风格。(记者 杨麦/摄)
“灵山茶厂冬季生产六堡茶”
讲述人:
覃勤邦,(70 岁,现住钦州市灵山县,曾是灵山茶厂分管技术的副厂长)
灵山茶厂是1958年成立起来的。当时灵山县下面有很多茶厂和茶场,几乎各个乡镇和公社大队都有自己的茶场,生产的茶叶很多。于是县里就决定撤并其他的茶厂,在县城里选址建起灵山茶厂,当时茶厂主要生产青绿茶和红碎茶,茶叶原料都是下面各个茶厂和茶场调拨过来的。因为茶叶能够出口换钱(即创汇),所以茶厂就想多做几个品种,于是又做了六堡茶,销给梧州外贸进出口公司(即广西外贸进出口公司梧州分公司)。但是,厂里只做了一两年(六堡茶),因为没有技术基础,效果不太好,所以就不做了。
到了1965年,灵山县从广东划归广西管辖。当时广西是一个茶产业很强势的大省,各地都有茶厂,自治区上面对各地的茶厂建设也很重视,所以灵山茶厂的发展很快,当时就被规划成了一个年产茶5万担的大厂,厂里最高峰的时候有300多个职工,还专门安排有10个技术员负责监制茶叶。
我是1964年参加工作的,先在乡镇下面的茶厂工作,后来县里面需要补充工业人才,就在1969年把我抽调入灵山茶厂了。
灵山茶厂1965年划归广西管后,发展很快,我们也有机会去区内的其他茶厂学习。当时因为广西很多茶厂都按指标要求生产销边砖茶,所以各个茶厂都去学习生产茯砖茶,我们茶厂也派人去湖南那边的茶厂考察,顺便学习了发酵茶的技术。后来北流、平南那边的茶厂生产的茶叶都输送给横县茶厂精制,我们去北流、平南那边的茶厂交流,又顺便到横县茶厂去学习茯砖茶的制作,也看了六堡茶的生产技术。但有些核心技术他们(指横县茶厂)是不教的,因为我们和他们不是同一个系统的,怕相互之间抢生意。
我们在其他茶厂看了以后,回来再找书本教材学习,然后不断做实验尝试,才慢慢掌握了茶叶的发酵技术。当时灵山茶厂的产量很大,一年四季都有茶叶产出,烘青茶、桂青茶、红碎茶、功夫红茶都做,所以就筛出很多茶头,到了夏天和秋天,我们就把这些茶头拼配进桂青茶原料里做茯砖茶。做完秋茶以后,到了冬季,我们就把剩下的茶头拉出来发酵,做成六堡茶。因为六堡茶做好以后要发酵好几个月的,所以冬闲的时候做最合适,做好了就在车间里发酵几个月,等到春天出仓,就又能把车间腾出来做其他茶了。
所以,在1968年以后,灵山茶厂就开始生产六堡茶了。但当时运去梧州外贸出口的茶叶都是有配额指标的,梧州、横县、桂林等地方都有六堡茶送去,我们不能占用人家的指标,只能想办法灵活处理,结果我们送去的六堡茶变来变去换了好几个名堂(即名称)。刚开始的时候叫“普洱茶”,送去了几次以后,梧州外贸那边说,普洱茶虽然和六堡茶同样是后发酵的黑茶,但你们不能盗用别人的名堂啊,于是又改成了“发酵茶”。做了一段时间以后,梧州外贸那边又反馈说,“发酵茶”的名称太空泛了。除了绿茶,其他的茶类都各有不同的发酵程度,“发酵茶”究竟是哪种(发酵)程度、哪种(发酵)技术,讲不清啊。于是我们又想了半天,觉得六堡茶生产出来以后除了要发酵,还有放上(即陈化)一段时间才能出厂,有这个特点,干脆就叫“陈茶”得了。所以,后来生产的六堡茶都叫“陈茶”了。当时我们使用的青茶原料分成上、中、下三个等级,生产出来的“陈茶”又分成一、二、三、四号四个级次。
灵山茶厂从1968年开始生产六堡茶以后,因为都是利用冬季休息空闲时候制作,而且因为需要时间发酵,占用的资金和场地比较多,所以产量不是很大,一直都是几十吨左右,最高(产量)是在1978年,差不多做了44吨。我们生产出来的六堡茶,全部用软草席包好,用车运去梧州交给外贸公司。梧州那边的外贸进出口公司收了以后,还要在仓库里再放上一年后才能出口。
灵山茶厂生产的六堡茶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就很少了。因为梧州茶厂也做六堡茶,梧州那边的外贸公司自己也有茶厂做六堡茶,六堡茶出口的指标配额越来越少,我们生产太多的话,都卖不出去了。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们厂都是断断续续地生产六堡茶,到了2005年就完全不做了。2007年,我们茶厂改制,之后就没有灵山茶厂了。
“灵山做六堡茶的企业只剩我们一家”
讲述人:
卢锦仁(54 岁,现住钦州市灵山县,是广西灵鸥茶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灵鸥公司下属的石鸥山茶场在(20 世纪)60 年代就有了,当时是六局大队(今灵山县烟墩镇六局村)的茶场,生产出来的茶叶和毛茶原料当时按指标调拨,主要供给灵山茶厂以及周围的茶厂。到了80 年代以后,因为取消了计划调拨,灵山茶厂那边要的茶叶原料少了,我们就改和其他茶厂合作。1988 年的时候,我们和梧州中茶公司(当时名为广西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梧州支公司)合作,向他们提供六堡茶的毛茶原料,当时他们生产的“多特利”六堡茶(“多特利”是当时中茶公司专门用于出口的一个六堡茶品牌)的毛茶原料,就是我们石鸥山茶场提供的。
之后,我们公司一直和梧州中茶公司合作,专门为他们提供六堡茶的茶叶原料和半成品。到现在为止,我们公司80%的产品,都是提供给梧州中茶公司和梧州各个茶企的六堡茶茶叶原料和半成品。现在,整个灵山地区,就剩下我们一家茶企还在做六堡茶的相关产品了,我们公司每年生产的六堡茶茶叶原料和半成品产量都在300 吨左右。
“我们生产的六堡茶以前都是装船运去梧州”
讲述人:
徐炳奇(55 岁,现为广西金花茶业有限公司高级工艺师,曾是横县茶厂职工)
我父亲是横县茶厂的工人,(20 世纪)70 年代,我读初中时,就经常在假期的时候到厂里帮工。当时厂里已经有六堡茶的初制车间和精制车间了,还有用木板搭建的陈化仓库,有一、二、三号3 个木板仓。当时厂里的六堡茶生产出来以后,要先放在仓库里陈化几个月,然后再运去梧州,在那里再继续陈化一年左右才能上市。
当时,从我们厂运去梧州的六堡茶都是走水路的,一般都是从大码头(即横县横州镇大码头)那边装船,有时也在我们厂(今广西金花茶业有限公司厂址)旁边那个小码头装船。每次出仓,都是找县里搬运社的工人来帮搬上船去,用的船都是木船,依靠人力划动的,也有一些是帆船,船型都比较大,载重量估计都是十几吨到几十吨之间。
1981 年,我正式进入横县茶厂当工人。当时厂里生产六堡茶已经用现代化的不锈钢鼓来蒸压了,初制车间和精制车间都使用了现代工艺设备,用锅炉初蒸杀青,但精制车间还是使用“ 冷水发酵”技术。不过,当时厂里还是以生产花茶为主,六堡茶一年就是做几十吨。我们都是春天和夏天的时候做花茶和绿茶,到了冬天空闲了,才用剩下来的毛茶原料做六堡茶。因为冬天温度低,使用“冷水发酵”技术的时候,淋到发酵茶堆上面的热水才不会过高,烫伤了茶叶。
由于产量不大,当时我们发去梧州的六堡茶,都是每年冬春交替的时候装几次船,每次装十来吨。那时候,下去梧州的船已经有机帆船了,这些船吨位都很大,一次能装几十吨货,有的还能装到上百吨。
到了1987 年以后,我们厂生产的六堡茶就越来越少了,一年都是做百来两百担,也就是十吨八吨左右。由于当时产量低,而且公路逐渐好(完善)了,我们厂的六堡茶就不怎么走水路了,逐渐改用汽车运输了。1995 年以后,我们厂就不做六堡茶了,直到改制以后才重新做起来。
“横县茶厂的‘细篾’六堡茶很受欢迎”
讲述人:
黄锦河(78 岁,现住南宁市横县,曾担任横县茶厂厂长)
1989年,横县茶厂的职工在精制六堡茶拣剔车间生产。(广西金花茶业有限公司提供)
横县生产六堡茶也有很长的历史,解放前就有了,当时横县县城里有一家私营茶厂叫做“宝华”茶庄,老板叫做黎之怀,他从湖南农学院毕业回来横县以后,就和朋友开了这家“宝华”茶庄,这家茶庄当时以生产六堡茶为主,也是出口的。“宝华”茶庄生产六堡茶后,就运去广州,交由那边的中间商负责出口。
1952年、1953年期间,开始实行公私合营,“宝华”茶庄就转为地方国营性质,叫做“广西省横县地方国营企业茶厂”,后来又归中茶公司广西支公司管辖,就正式叫做“广西横县茶厂”了。当时,中茶公司的干部都是内部相互使用的,1953年底,梧州茶厂的厂长夏子正和另外一个叫做张明轩的干部上来接收横县茶厂,夏子正就调任横县茶厂的厂长了。
我阿爸当时也在中茶梧州支公司工作,和夏子正是同事。由于我阿爸生了8个孩子,我们家生活很困难,我又是大哥,所以十三四岁就出来工作了,去中茶梧州支公司当学徒,跟公司里的茶叶师傅学做六堡茶。夏子正去接收横县茶厂的时候,我阿爸找他帮忙,让他带我来横县茶厂工作。所以,我就跟着夏子正上来横县茶厂当了工人。
1954年我刚到横县茶厂的时候,茶厂因为是从“宝华”茶庄合并过来的,规模还很小,厂址就在现在(横县县城)百货大楼旁边的大码头那里,每年的六堡茶产量只有一两千担(每担100斤),换算下来也就是50到100吨左右。
1955年,横县茶厂搬到现在(横县县城)邮电局的位置,后来又搬到洪德街旁边的“朱家大屋”,这家大屋当时属于一户姓朱的大地主。房子占地很大,搬到那里以后,茶厂制茶就很方便了。有了场地以后,横县茶厂就开始进行全面的工艺改革。以前,六堡茶都是初蒸以后压笠,经过一段时间发酵,扒出来复蒸,再压成一百斤一笠,然后发去梧州外贸公司(即广西外贸进出口公司梧州分公司)出口,这样的初制六堡茶发酵时间很长,口感效果也不稳定。横县茶厂的副厂长骆玉其(当时为技术员)在1955年开始实行工艺改革,把烧开的热水放凉一段时间以后洒到茶叶上,然后渥堆发酵十来天,再把茶叶翻出来摊开,然后复蒸。经过这个过程,茶叶发酵就很均匀了,而且发酵的程度更高,时间也缩短了,效果很好。由于这种技术不使用原来(初制)的热蒸工序,所以叫做“冷发酵”或者“冷水发酵”。到了1956年工艺改革完成后,厂里生产的六堡茶质量就上去了,符合出口市场的要求,外面(指国外市场)的反响很好,广东那边的茶叶出口公司就常来要货了。
由于技术上去了,横县茶厂的产量增长很快, 1957年到1958年,全厂六堡茶产量达到7800担、390多吨,此后,茶厂的六堡茶产量一直维持在350吨到380吨之间。
1958年以后,横县茶厂主要生产六堡茶、茯砖茶和“横州细茶”。六堡茶用于出口,茯砖茶卖给少数民族地区,“横州细茶”是一种加入了米兰花的炒花茶,主要卖给西江河上的艇家船民,以及横县当地和平南那边的群众。
另外,横县茶厂工艺改革以后,梧州茶厂、桂林茶厂也掌握了精制六堡茶的“冷发酵”技术,三家茶厂生产的六堡茶都是用竹篾筐装的,外面包上麻包,然后打上“内外飞”和编号。梧州茶厂和桂林茶厂的箩筐的竹篾比较粗,横县茶厂的箩筐的竹篾比较细,据说,香港那边的茶商比较喜欢“细篾”,认为这种“细篾”的六堡茶质量最好,很多茶商都购进“细篾”的六堡茶,整筐摆在店铺门口卖。他们把我们厂生产的这种“细篾”的六堡茶叫做“六角四金钱”。至于为什么要叫“六角四金钱”,我们也不清楚。张明轩有个同学在香港“德信行”工作,“德信行”当时代理内地茶叶在香港的经销,这些信息都是由张明轩那个同学反馈回来的。
这个时候,横县茶厂的规模也达到了最高峰,1962年到1965年,整个茶厂的员工有178人,以后都没有超过这个人数了。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因为体制改变,横县茶厂的六堡茶产量就下去了。原来的时候,横县茶厂、梧州茶厂和桂林茶厂都属于自治区外贸局(实为外贸厅)管的,后来又改由自治区商业厅和自治区供销社管理,这样就和外贸系统脱钩了,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即betway必威体育:土产进出口公司)给横县茶厂的外贸出口配额订单就少了。当时还是计划经济调拨,没有了出口指标订单,横县茶厂的六堡茶生产出来也没有销路,我们只能自谋出路。到了1976年的时候,我看看实在不行了,就打电话去找自治区外贸厅上面的领导,要求增加六堡茶的外贸指标配额,上级后来就批给横县茶厂每年400担,也就是20吨的收购指标。
这样的情况让横县茶厂很被动,我们当时只能多做茯砖茶去填补六堡茶的产量缺额。到了1977年,我去湖南长沙参加一个国家商务部组织的边销茶座谈会,会上得知当时全国的花茶很紧俏,不仅缺茉莉花、玉兰花、栀子花,有些茶厂甚至还把苹果埋到茶叶堆里,让茶叶吸收苹果的香气。我想到横县有种植茉莉花的条件,于是回来后就着手布置,把原来闲置的六堡茶生产线和车间改去制作茉莉花茶,并发动横县辖区的农民种植茉莉花,提供花茶原料,结果花茶很快成了横县茶厂的主要产品。而1976年以后,厂里每年的六堡茶产量就只维持在二三十吨左右了。
因为横县茶厂没有出口权,所以生产的六堡茶一直都是按照分配的外贸指标调拨出口。解放初期是运去广州交给广东茶叶公司出口,后来就运去梧州交给梧州外贸公司,以及后来的梧州土产公司和茶叶公司(即广西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梧州支公司)出口。走的是郁江到西江那条水路,一直都是用民船运出去。我们生产出来的六堡茶都是运去大码头(即横州镇大码头)装船,解放初期的时候,用的都是载重10来吨的木船,直接运去广州,后来又改运去梧州。到了后期,运输茶叶的除了木船,也有100吨、150吨的铁船,这些六堡茶直接运到梧州去,所以我和熊燕萍(曾任广西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梧州支公司总经理)也是老相识了。
(20世纪)80年代以后,横县茶厂的六堡茶年产量一直都是二三十吨左右。90年代以后,国家全面放开茶叶的统购统销,但横县茶厂的六堡茶产销还是没有太大起色,而且很多都是做内销市场了。到了这时,我们生产出来的六堡茶都不再走水路了,都改用公路运输了。
“梧州横县桂林三地茶厂生产的六堡茶包装统一”
讲述人:
郭维深(74 岁,现住betway必威体育:,曾任桂林茶厂副厂长和梧州茶厂厂长)
郭维深(左)向本报记者介绍桂林茶厂的六堡茶生产情况。(记者 杨麦/摄)
我是1963 年参军的,1966 年复员回来,在南宁等待分配工作,刚好那时候筹建桂林茶厂,组织就把我派去桂林茶厂当工人。
桂林茶厂是在1966 年初开始筹建的。当时,全国只有苏州、杭州和泉州三个地方做花茶,花茶很紧销。广西是一个产茶大省,而且桂林有很多桂花,所以就想在桂林建立一家茶厂生产桂花茶,抢占花茶市场。于是自治区政府就在桂林规划了一个很大的厂区,然后就从横县茶厂、梧州茶厂等各家茶厂抽调人员来桂林组建茶厂。因为抽调的都是那些茶厂的骨干,所以当时桂林茶厂职工的素质很高,无论车间主任、技术人员还是工人,都是做茶的老手,无论做什么样的茶都熟悉。
正是因为起点高,所以当时桂林茶厂是一边建设一边生产的。我们在三里店16 号(现桂林市七星路18 号)那里选了厂址,马上开始建设。各地的建筑材料和生产设备立即运来,用的都是当时最先进的制茶设备,规划建设的厂区都比横县茶厂和梧州茶厂科学。但是刚做完了第一期的40 亩厂区,“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工程只能停了下来。为了免受冲击,我们赶紧在厂区里砌起了围墙。所以,桂林茶厂的厂区范围就这样固定了下来。
当时桂林茶厂的原料区域包括了桂林、柳州、百色、平乐等地的茶区,毛茶原料还是很充足的。但是茶厂上马以后,才发现桂林的桂花(产量)不够,窨制的桂花茶质量不是很理想。当时桂林有机场,广州那边的茉莉花很多,于是就想从广州空运茉莉花来桂林,做成茉莉花茶。但是因为航空飞行的时间长,而飞机机舱的温度高,从广州运来的茉莉花蕾经常还没运到厂里面就开了,让窨制茉莉花茶的工人处理起来很麻烦,成本又高。而且,当时原料产区出产的毛茶有很多都是大叶种,不适合用来制作花茶所需的绿茶原料。这样做了几年后,大家想来想去,觉得反正厂里的技术工人都是从各个茶厂里抽调来的,很熟悉制作六堡茶的技术,而且六堡茶对于毛茶原料的要求不高,于是,就决定生产六堡茶了。
但当时又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们把制作出来的六堡茶茶样给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的负责人谢林泉,他对我们生产的六堡茶质量抱怀疑态度。我对他说,桂林茶厂的(制茶)师傅都是梧州茶厂和横县茶厂抽调过来的,用的也是这两家茶厂的精制六堡茶技术,质量肯定没问题。但谢林泉还是说,桂林茶厂做出来的六堡茶不知道行不行,价格就先不谈了,茶样先放着吧,等客商试过了,有人要再说。
后来有客户尝试了,觉得我们厂的六堡茶条形不错,口感也很好,决定要了,于是谢林泉就拍板说,“老郭,你们桂林茶厂的六堡茶我要了。”所以从1968 年开始,桂林茶厂就大规模生产六堡茶了。
不过,说起当时横县、梧州和桂林这几家茶厂用来进行精制六堡茶加工的“发水”(即“冷发酵”)技术,还是市场来决定的。当时桂林茶厂有一个技术车间主任是从梧州茶厂抽调过来的,他参与了梧州茶厂的组建过程。他告诉我,1951 年,广州茶叶公司通过“德信行”向香港出口六堡茶的时候,香港的茶商反馈说当时的六堡茶发酵程度不足,水气重,茶味稍薄,而且运到香港后需要陈化的时间太长,希望能加速茶叶的发酵陈化。为了达到消费者的要求,梧州茶厂在1953 年建厂的时候,就集中了喻宗荣、周明亮和童汉文三个技术员去研究改进精制六堡茶的工艺,集中力量解决客户反映的问题。经过反复尝试,梧州茶厂在1955 年到1956 年左右掌握了“发水”技术,横县茶厂应该也是同一时期掌握“发水”技术的。因为这两家茶厂当时都属于同一个系统,相互之间(信息)是互通的,而且横县茶厂的骆玉其和梧州茶厂的喻宗荣、童汉文都是老乡,大家都经常往来,所以相互交流技术并不出奇。按此推测,这两家茶厂应该都是同时掌握这项技术的,即使有个时间先后也不会相差太久。
“发水”技术研究成功以后,如果港澳那边的市场(茶商)要求六堡茶的发酵转化快一点,我们“发水”的时候就(把茶叶)堆高一点,加多一点水,令温度高一点,发酵效果就快一点了。桂林茶厂从1968 年开始大规模生产六堡茶以后,产量上升得很快,1968 年的时候就生产了差不多300 吨,之后每年的产量都保持在两三百吨左右,直到1980 年我离开桂林茶厂调到梧州茶厂的时候,这个产量都一直维持着。
由于制作六堡茶对毛茶原料的要求不高,我们都是在夏天加工花茶,冬天加工六堡茶,因为加工六堡茶的时候要复蒸,天气冷的时候工人们工作起来会比较暖和,而且茶叶发酵的时候也不会太过高温,这样安排就比较科学了。我们生产的六堡茶分为一至六级,还有特级,但是特级的茶很少,一般都是三、四、五级的生产得比较多。
当时,梧州、横县和桂林三个茶厂生产出来的六堡茶都是统一包装的,都用竹筐装好,在竹筐上扫上内唛批号,然后包上麻包袋,再扫上各自的外唛厂名。这些唛号包括了六堡茶、厂名、批次、级别、年份,都有统一的编号。而且,这三家茶厂的内外唛字样字号都是一样的,连字体的颜色都一样是绿色。
六堡茶加工好以后,还要陈化几个月才能出货。当时都是走水路运去梧州的,就在伏波山后面的御山庙码头装船。当时,我们发货都是找民船,而且要通过水运企业去定船期和仓位。刚开始的时候,那些运茶的民船都是木质机动船,能够装几十吨货。后来改用了铁皮船,也是机动的,能装一百吨左右的货。我们装船的六堡茶一般每批是一二十吨,但有时候也会装到几十吨,具体的出货量要看梧州外贸出口的订单来决定。当时一般都是集中在每年三四月份丰水期的时候发货,因为那个时候船期比较宽松,船运的价格也比较便宜,按照计划调度在那三两个月的时间里装船发完就行了,我们很少在夏天装船发货的。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20 世纪)80 年代,桂江上面的水电站越来越多,水路就难走了。到了80年代中期,桂林茶厂发去梧州的六堡茶,基本就改走陆路了。
“桂林茶厂生产六堡茶用‘热发酵’技术”
讲述人:
黄荣雄(53 岁,现住桂林市区,曾任桂林茶厂党委副书记)
黄荣雄(左)向本报记者讲述当年桂林茶厂的往事。(记者 龙天传/摄)
我是1986年初进入桂林茶厂工作的。在我进厂以前,桂林茶厂都是生产茯砖茶和六堡茶,也生产一些桂花茶。其中,生产的六堡茶很多,我记得看过厂里的记录,在1968年的时候,全年生产的茯砖茶和六堡茶总共有1万多担(约500吨),那应该是厂里生产六堡茶最高的年份了。
(20世纪)80年代以后,茶叶产销体制变化了,我们厂生产的茶叶种类也变了。1982年以后我们就不做茯砖茶了,把茯砖茶车间停产后改做花茶。到了1984年以后,国家把茶叶从二类统销物资降为三类物资,不再对所有的茶叶统购统销,桂林地区的供销社就不再帮我们茶厂收茶叶了,我们厂只能自己去收,但原料还是供应不上来。而且,当时计划经济逐渐开始弱化,而我们生产的六堡茶原来全部都是按照计划订单交给梧州那边的外贸公司,没有了计划的订单,茶叶生产出来以后也不一定能销售出去。原料少了、订单少了,我们厂生产的六堡茶就很少了,每年也就是做几十吨而已。我进厂工作的时候,厂里生产的精制六堡茶成品非常少,仓库里堆了很多毛茶原料,厂里有时候也把毛茶原料卖给梧州那边的茶厂。厂里的重点已经转去做桂花香片(即桂花茶)和茉莉花茶了。
1986年年中的时候,梧州茶厂的厂长杜超年调到桂林茶厂来当厂长,他可能和梧州那边的外贸公司有联系,能够把六堡茶卖出去,所以,桂林茶厂从1987年开始又重新大量生产六堡茶了,原来堆在仓库里面的毛茶原料都被利用了起来。
因为桂林地区比较冷,我们厂里在冬天做六堡茶的时候用的是“热发酵”工艺,不然温度上不来,发酵的效果不好。这种“热发酵”技术工序其实是和“冷发酵”一样的,只是横县和梧州那边用热水放凉了再喷洒,我们直接就用热水而已,其他工序都一样。
1987年以后,桂林茶厂的六堡茶产量又上去了,每年又能做到两三百吨了,这样的产量持续了好几年。到了1989年的时候,梧州茶厂和梧州中茶公司(当时为广西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梧州支公司)生产的六堡茶也多了。因为当时茶叶出口还是按计划经济调拨的,广西的六堡茶出口配额不够,分给桂林茶厂的配额更少了,一年也就是那么几十吨。我们只好把生产出来的六堡茶拉去广东的肇庆、汕头,用广东外贸那边的配额出口。1991年,我们还把六堡茶拉去福建的福州、厦门,用福建的配额出口。到了1991年以后,国家全面取消茶叶的统购统销,市场全面放开了,不再存在出口限制的问题了。但那时候六堡茶的市场状况又不行了,于是,我们厂的六堡茶产量又降下来了,一年的产量也就是二三十吨,到了1995年以后基本上就不做六堡茶了。
不过,我记得我1986年进厂工作的时候,厂里生产的六堡茶已经是用汽车走陆路运去梧州了。
2003年,桂林茶厂改制,厂里的地皮卖给一个公司建酒店,后来,剩下的一个制茶车间也被改成了会所。当时厂里剩下很多六堡茶都处理不出去,全部积压在仓库里。因为改制清算的时候,我们还欠梧州茶厂的货款,梧州茶厂就把这些六堡茶全部拉走抵债了,后来梧州茶厂做出来的“0101”批号的六堡茶,味道和茶样都很像我们厂被拉去抵债的那批茶。
当年桂林茶厂的六堡茶制作车间如今已被装修成了一个会所,但从外观上仍能看出当年的轮廓。(记者 杨麦/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