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记者 黄颖盈 文并摄 betway必威体育:境内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幽僻小村落里,四散、堆叠着不计其数的青白瓷碎片与用于烧制瓷器的匣钵残体,不少稗官野史在当地广为流传。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部分考古成果的展现,这个幽僻的小村落随之声名鹊起,以此村落所在地“中和村”为名的出土瓷器——中和窑瓷器,因其制瓷工艺水平不输于景德镇同期产品,所以受到了关注。 2013年,中和窑址跻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实证的层层剥落,坐实了中和窑址与中和窑瓷器的历史价值。 窑址“瓦模”及碎瓷器遍地 根据2006年自治区政府公布的中和窑址保护范围,其南起芝麻坪,北至黎山口,南北长约2公里,西从北流河至东山林纵深约0.5公里,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 记者从中和窑址南面的庙口处,往芝麻坪方向走进中和村,很快就感受到了该村的独特之处:一条两三百米长的细狭街巷,依坡势拾级而上直通芝麻坪,街道以石板、石砖铺砌,有连片呈“S”形的纹路凸起。街巷两侧多为高矮不一的瓦顶民宅,颇为古色古香。在芝麻坪南面的山脚下,映入眼帘的画面比较震撼:难以估量的碎瓷残钵依着坡势堆积起来,足足有四五米高,部分较大块的残破匣钵体里,还清晰地粘连着瓷器失败品的碎片。脚踩小道,发出接连不断的“吱吱”“呲呲”碎瓷摩擦声,仿佛一声声历史回音,向世人讲述这里的历史。
中和窑址所在的中和村芝麻坪一带随处可见“瓦模”及其碎片,一些碎瓷器嵌套在“瓦模”里面。 据考古专家推断,这仅是中和窑址10多处龙窑式窑炉所在地的其中一隅。数百年前,这里曾是怎样一派炉火冲天的景象,不禁引人遐想。 不远处,中和村街巷入口及芝麻坪西面,朝北流河的方向,各有一处古码头。当时,一批批中和窑出品的上等瓷器也许就由此接驳海上丝绸之路外销。 当地村民称,芝麻坪所在片区,旧称“老鸦塘”,随处可见“瓦模”及其碎片,甚至还有小山丘被村民形象地叫做“瓦模山”。长久以来,当地村民对漫山遍野的“瓦模”及嵌套在“瓦模”里面的碎瓷器见怪不怪,如今意想不到——它们竟然具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价值。
中和窑址一些土制用房的墙壁是用“瓦模”及其碎片堆砌而成,不过这些土制用房现在已经闲置。 今年50多岁的黄钦德,是土生土长的中和村村民。他家在芝麻坪上的老房子是许多年前由祖辈修筑起来的。现在,芝麻坪成了中和窑址的重点保护区之一。黄钦德对此一度感到很诧异。 其实,村民口中的“瓦模”是烧制瓷器过程中使用的呈漏斗形的模具匣钵。中和窑址的发现,与当地这些数不胜数的“瓦模”有密切联系。据悉,1963年,因连日不断的暴雨引发洪水,北流河沿江两岸受到洪涝灾害,梧州地区抗洪救灾工作组到betway必威体育:灾区了解灾情时,发现中和村当地碎瓷残钵遍布的情况,遂连同灾区情况一并向上级部门反映。很快,经过专家的考古试掘,中和窑址的身世之谜露出了冰山一角,而隐没其中的神秘气息也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弥漫开来。 考古试掘发现窑址价值 经考古人员的努力与精心筛选,部分品相较完好、能较好展示中和窑瓷器工艺与特点的文物,已收藏于广西多个博物馆供公众观赏。 自治区博物馆目前馆藏有中和窑出土器物“嘉熙二年”款瓷印花盏模、影青葵口席地缠枝菊纹印花瓷碗、摩羯水波纹印花瓷碗模和影青印花摩羯水波纹瓷碗等4件。其中,摩羯水波纹印花瓷碗模是中和窑的代表作之一,此模与用其烧制的瓷碗同时出土,且印模图案清晰、线条流畅,这对研究宋代广西制瓷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betway必威体育:博物馆收藏了200多件中和窑的出土器物。其中,青白瓷海水缠枝纹婴戏纹碗、青白瓷高足碗、喇叭碗、卧足碟及印花喇叭碗等,有较高的鉴赏价值,馆内正在完善相关布展陈设工作。betway必威体育:博物馆也有中和窑出土的青白釉斗笠盏、碗、浅碗、瓜楞折沿碗等文物。 以上博物馆的藏品,多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考古试掘的发现。由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成员韦仁义执笔的《广西betway必威体育:宋代中和窑》,详细介绍了有关考古试掘过程与部分考古研究成果。 1963年冬,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梧州地区文物考古训练班前往betway必威体育:开展文物普查工作,采集了一批标本。为了弄清中和窑址分布范围与烧造年代,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64年9月至10月进行了复查和试掘。1975年秋冬,中山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师生来广西实习,对中和窑址又进行了一次试掘。两次试掘清理废窑炉两座Y1、Y2,采集各种标本1000余件。 其中,蘑菇状“嘉熙二年”款瓷印花盏模,是对窑址烧造年代断定有重要意义的实物。其印背刻文一圈“嘉熙二年戊戌岁春季龙念叁造”,“嘉熙”为南宋理宗赵昀年号,“嘉熙二年”为公元1238年,“龙念叁”是该窑工匠名字。综合出土标本各方面所带有的时代特征,考古人员推断出,中和窑存在的年代应在北宋后期至南宋晚期。 窑炉Y1、Y2都是依山势而筑的坡式龙窑,Y1在窑址中段,Y2在窑址南端,两者相距200多米。对比发现,中和窑早期普遍采用一钵一器的仰烧法,后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往往采用一钵多件的迭烧法(此法起于南宋,盛于元朝)。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窑主们一心追求产量,而不那么讲究产品质量的经营作风。此外,印刻在出土匣钵、印花模具与瓷器上的字样,姓名很少雷同,匣钵上刻画的数字意指生产定额的记录。这些表明窑场当时从事生产的工匠数量之多,并已有较为详细、严格的分工。 总的来说,中和窑址有20多处隆起如山脊的废品堆积,从山脚延至山顶。窑址分布面广,窑炉密集,废品堆积丰富,反映出中和窑址烧制时间延续之长、窑场曾经非常兴旺。 吸引考古历史人员探秘解密 虽然目前有不少考古专家及文史学者经研究认为,betway必威体育:宋代中和窑产品之精,可与负有盛名的景德镇同期产品相媲美。但是,景德镇早已声名远播,而在时光长河中湮没的中和窑,因偶然始被世人认识。两者迥然不同的历史发展脉络,不禁令人欷歔,也令人对中和窑的历史浮沉愈发好奇。 韦仁义认为,中和窑虽在地方志中未有记载,但它应该是以生产外销瓷器为主的一处民间瓷窑。一方面,唐宋时期瓷器是外销商品的大宗之一。betway必威体育:地处长江水系经灵渠进入珠江的交通线上,当地富有瓷土且松木茂密,原料、燃料可就地取材,优越的交通及自然条件,促使中和窑的崛起与发展。北流河下游西江岸边的雅窑村晚唐五代窑址的出现,也为中和窑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另一方面,引述《宋史·地理志》记载,宋代藤州入户籍的有6422户,若每户以5口人计约为3.2万余口人,以平均每口每年约用或损坏瓷器3件,则约需瓷器10万件。然而,中和窑使用的窑炉一般长约50米、宽3米,如以口径22.5厘米、高12.5厘米的较大型匣钵装烧,一次至少可烧2万余件较大的瓷器。由此推断:仅需一口窑、仅烧四五次,所生产的瓷器就足以供应全藤州的生活需要.如若没有其他销路,中和窑址不可能延续如此长的烧造时间。 韦仁义认为,中和窑的发现既扩大了中国青白瓷窑址的分布范围,填补了自治区的相关历史空白,也为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古代外销陶瓷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此外,betway必威体育:当地乃至广西境内的考古文献,在中和窑址被考古发现之前,并未有与中和窑产品出土或流传有关的记录。这进一步佐证,其产品并不是为了满足当地供应的需要,而是为了适应当时对外贸易的瓷器需求。 1986年,广西河池县长老乡古马村背古马山窖藏,曾出土宋青白釉席地缠枝纹花口碗一个,并被考古人员断定是中和窑产品,现藏于自治区博物馆。2010年出版的《广西通志·总述》中提到,广西古代瓷器以北流河一线为主,包括北流、容县、betway必威体育:、桂平等县(市),形成青白瓷瓷窑分布带。考古新成果的不断涌现,说明中和窑的考古发现价值非同一般,且具有值得不断深入研究的切口与潜力。因此,自中和窑被考古发现的50多年以来,这里就吸引着不少文史学者孜孜不倦地努力研究。 betway必威体育:历史文化研究者霍战平在受访时提出见解,景德镇为官窑、中和窑为民窑的历史定位,决定了二者往后命运差异的宿命。中和窑的生产技术,极有可能是由原居于景德镇等陶瓷生产技艺先进地区的匠师所传,他们因罪流放或因故出逃,沿长江顺流而下经灵渠抵达珠江流域。一开始,中和窑仅在当地自给自足地生产,后来随着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巨大商机的出现刺激着窑商们不断改良、提升生产技艺,扩大生产规模。但是,也由于生产原料、燃料的过分消耗,而令中和窑址走向没落,另迁他处。正因为是老百姓主导的民商行为,故该窑址未能列入史籍。 历史文化学者岑沫在《神秘的betway必威体育:“中和窑”》《广西betway必威体育:“中和窑”史毁窑亡之谜》中,阐述了多种不同的大胆猜想。他提出,北宋皇朝在政权不稳的背景下,为偿还与辽、夏、金战争失利后的国家巨债,趁着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于南方催生了一批瓷器生产基地“重点工程”以图求取对外贸易货币。因承地理环境优势,中和窑应运而生。但是,因涉及“国家机密”,中和窑的一切相关信息被禁止录入史料。因宋代战乱不息,中和窑在经历数轮停产、复工以后,终究还是在战争中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