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9月19日贵州讯(记者王恩慧)“非遗”,近些年不知不觉间成为了人们提及的高频词。不管是线下日常生活中,还是互联网上,关注非遗、保护非遗、传承非遗就像是一股清风,沐浴着整个社会,吹进人们的心田。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记者团一行近日在贵州省采访,所到之处,记者都深刻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贵州繁荣发展的蓬勃力量。从传统音乐侗族大歌到民俗二十四节气(石阡说春),从马尾绣到蜡染技艺,长期以来,当地人在一代代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完整地传承发展下来,成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也构成了多彩贵州的重要文化名片。
????多日来,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王晨阳跟随采访团一起深入贵州大地,采撷这片古老土地上留下来的文化精髓,探访非遗蕴含的文化基因。在他看来,非遗保护的核心是保护文化的生命力,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文化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在传承和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民族的文化自信也在不断提高。”王晨阳说。
?图为侗族芦笙队迎客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据,从201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我国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达39项目,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这些喜人的成绩,是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从政府到社会、从中老年人到青少年,共同重视、持续关注、合力保护结出的硕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近年来,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也成为广大群众普遍受益、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事业。我国非遗保护事业正处于重要的机遇期,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图为保存完好的贵州肇兴侗寨
????在贵州采访途中,黎平县73岁的侗族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品仙老人的感受最有代表性,最能表达文化自信带给她的底气。老人称,在悉尼演唱侗族大歌时,“老外看傻了眼”,对侗族大歌的喜爱程度令吴品仙老人吃惊。外国人对侗族大歌、对中国传统文化报以敬意,那一刻老人深刻意识到,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民族的“根”与“魂”,文化自信让民族自豪感“满格”。
????“我国相较于日本、韩国等国家,在非物质文化保护方面起步较晚,但近十几年以来,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晨阳用“翻天覆地”一词形容我国高度重视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改变。
????贵州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这次在贵州采访,记者就感触颇深,除了侗族大歌,还有数千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贵州被很好地保存下来。而和贵州省一样,遍布于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众多精彩绝伦的非遗文化,就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中华文明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民族精神传承、文脉赓续的重要象征,更成为人们坚定树立文化自信的宝贵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