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安市区去位于临潼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要经过灞桥。当灞桥的路牌掠过眼前,我隔着车窗极目四顾,古诗反复吟咏的灞桥柳色并没有如期出现。啊,千年的时光,沧海桑田,灞桥上,不再萦绕一堤杨柳、三叠阳关的依依离情,而我们要去参观的兵马俑,也只是千年以前一个帝国留给今天一个回望的窗口罢。
兵马俑像造型精致,巧妙设计。
四个展馆四种感受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对外开放一号、二号和三号三个墓坑以及展示馆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一号坑是三个墓坑中面积最大的,据说总面积达到1.6万平方米。步入一号坑展厅大门,一个宏大的形如阅兵矩阵的场面猛然冲入你的视野,一列一列长坑里,整齐立着的士兵与马匹在灯下发出一层幽光,仿佛在无言地诉说他们历经千年尚未能忘怀的往事,那些往事里,是杀声四起的沙场惨烈,是冲锋陷阵的男儿豪情,抑或只是千百年来深埋地层的黯淡? 围绕墓坑周边栏杆,可从四个方向仔细观看坑道内的兵马俑,据说实际有超过6000件、已挖掘出来的有1000多件,他们分东、南、西、北四个朝向,分明是前锋、翼卫和后卫的布置,而中间38路纵队则形成主力军团,观者可充分感受一个行军布阵的格局。俑像大都呈直立姿势,两脚坚定踩踏大地,双目直视前方,甲胄整肃,神情凝重,须发与眉宇传递着一份身经百战的英气与从容,形如一堵无法撼动的铜墙铁壁。而一同展示的战马,安静肃立间,亦能从品出一种蓄势待发的意味。 二号坑是兵马俑精华部分的展示。从陶俑站立或蹲跪的姿势来看,原来应是持有长矛与弓弩等兵械的,不知为何,兵械已然不见,但那生动传神的姿态,仍然成为兵马俑中最具生命意味的体现。这些不同姿势、不同兵种的陶俑,有与驷马战车联合而成车兵方阵,也有车、步、骑兵混合成长方阵,与一号坑的千军万马相比,这里像是一支精锐部队,或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特种部队,给游客另是一番观感。三号坑较小,形状像一个“凹”字,据说是作为作战指挥部来布置的,从坑道内两旁侍立的兵士俑像来看,也确实如此。 能够更仔细参观的,应属展示馆。展示馆内以玻璃展示柜的模式,向观者单个展出兵马俑像,可近距离欣赏。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那辆四马单辕的彩绘铜车,虽然展出品经过修复,但结合文字介绍中“3400个零部件、车马金银饰品1720件、金银器总重7公斤”等资料,以及现场看到的精致造型和巧妙设计,还是让我们叹服于两千多年前的造车工艺。 穿越时空修复还原 隔着悠长的岁月,带着长久的地层气息,这些肃穆的陶俑尚能清晰地让人触碰出它们的精、气、神,那么制作俑像、并且是数量如此之多俑像的人,心思是何等的细腻,技艺是何等的精湛,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秦始皇兵马俑从1974年被发现、1979年对外开放参观以来,获得“世界第八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等美誉,实属意料之中。 与俑像的数量以及精细所引发的惊叹相比,在参观过程中,另一个视角也在我们眼前缓缓展开。二号坑内保留有挖掘时发现的坑内状况:兵马俑横七竖八躺倒在坑道内,残肢断臂、支离破碎;展示馆内展览有彩绘铜马车出土时的照片:除四匹铜马相对完整外,整个车体被压塌,几乎分辨不出原来的模样。一号坑展示坑道的后半部分,有一个宽阔的场地,放置了现代化的机器,有工作人员在忙碌,有缺头少臂或浑身包裹塑料纸的俑像排练周边……精美完整的兵马俑,历经尘与土的包围之后,借由考古工作者的心血与技艺,方得重生。两千多年的地层深埋,庞大的兵马俑队伍已与身旁泥土呈同样色泽,置他们于深埋命运的始作俑者,也带着永生以及永远操控强权的野心埋于此地,却敌不过万物一理,只能与泥土混为一体了。即使千年以后,因一个农民挖井的铁楸、由一群不畏艰辛的考古工作者精心挖掘得以重见天日,经过深埋而失却的色泽与光彩,沉沦于殉葬所带来的黑暗与沉寂,成为它们永难磨灭的印记。这样的视觉,带来一份属于时空的荒凉,也是参观兵马俑博物馆的另一种感受了。 麦坤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