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战场上,无数志愿军战士同朝鲜军队和人民一起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这一段段惊心动魄的经历,一幕幕血脉贲张的往事,即便过去了将近70年,曾是志愿军战士的易雄华,至今仍历历在目。
残疾军人证记录着易雄华在战场上受伤的往事。记者 钟慧 摄
冒险运物资
易雄华是苍梧县人,1950年,刚满20岁的他已经是当地的民兵。朝鲜战争爆发后,国家号召青年人参军抗美援朝。1951年1月,满怀热血的易雄华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应征入伍。
经过体检后,易雄华前往广西桂平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军事知识教育和军事技能训练。1951年2月,结束集训的易雄华和战友一起被送到东北地区。随后,易雄华被编入志愿军39军117师并入朝作战,成为照顾连的一名汽车运输兵,负责运送弹药及粮食等军需物资。
易雄华回忆说,在朝鲜前线,每三名运输兵组成一个战术小组,负责一辆运输车辆,每名运输兵都会配发4枚手榴弹用来防身。由于制空权被敌方控制着,为了避免敌机轰炸和炮火袭击,运送物资大多选择在夜晚。但敌机经常投掷照明弹探测我军行动,一旦发现我军车辆的踪迹,立即就是机枪扫射,十分危险。直到现在,回忆起这段经历,易雄华仍然觉得惊心动魄。他说:“听着机枪扫射的声音,怎会不害怕?但我们更怕完不成任务,前线的战士们没有军需物资可用。”
在“米格走廊”建立起来之前,敌机经常对连接中朝交通枢纽的安州地区(今朝鲜安州市)实施轰炸。1951年9月,易雄华与战友完成运输任务后回程。途中,敌机投下的炸弹落在易雄华乘坐的汽车旁,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波将汽车掀翻,易雄华被炸飞的汽车部件击中腹部,血流如注,巨大的疼痛让他当场就昏死过去。待他清醒过来,已经躺在部队的医疗床上了。
伤愈返前线
伤愈后,易雄华又重新返回朝鲜战场。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中,志愿军39军117师与敌军就争夺铁原西北的190.8高地展开激烈战斗。当时,190.8高地的表面阵地已经被敌军占领,但我军战士仍然坚守在坑道里顽强作战。易雄华所在的部队受命前去增援,他们首先使用炮火对敌军阵地进行火力覆盖和定点清除,然后步兵发起冲击,以此循环往复,经过多日攻坚,最终与坚守坑道的战友胜利会师并成功突围。
1952年,在经过休养后,易雄华带着满身伤痕离开了炮火纷飞的前线阵地,退伍返回苍梧县。但即使回到了家乡,他仍然心系前线,十分渴望了解最新的战事进展。直到一年后,同村的战友返乡时,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停战了!仗打完了!我们圆满完成使命了!这时,他心中的牵挂才放了下来。
此后,易雄华十分低调,很少向家人讲述自己经历过的战争往事,但一本注有“因战致残”字样的残疾军人证,仍然见证着老人过去的荣光。易雄华感慨地说:“在那么困难的时期,我们靠着落后的装备,依然不落下风,正是因为所有战士都怀着‘为人民而战’的信念。不管是打仗作战,还是别的事务,只有人心齐了才行。”
但当回忆起那些牺牲在异国他乡的战友时,年满九旬的易雄华老人还是无法压抑住心中的痛苦,潸然泪下:“和平来之不易,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同心协力建设更加强大的国家。”
梧州零距离客户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