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都喜欢写登高的诗,或是爬山峰,或是爬亭子,远眺锦绣山河,总会生出一番情感来。有时,即使是同一处的景物,读两个不同诗人的吟咏,甚至会让人感觉不是同一个地方。最近,我读了清代的两位诗人咏梧州白云山的诗,就有这种感觉。
其实,江还是那条江,山还是那座山,正所谓,江山千古不移,唯登临者感触不同,所以那些纪游诗是永远可以写下去的。也就是说,诗人们笔下的景象各不相同,大概也就是观察的角度或游览时感触不同罢了。
我们还是回到那两首咏白云山的诗上吧。
第一首是李世瑞的《云岭晴岚》:
翘首城东望眼齐,
新晴岚气古蛮溪。
几重高耸通星北,
一抹遥连挂榜西。
晓露乍溥初日上,
晚烟如幂夕阳低。
佳哉郁郁葱葱处,
遗老徒闻觅锦鸡。
另一首是傅辉文的《游白云山》:
石峰晴起拥双鬟,
云际参差不可攀。
地辟灵源称洞府,
天留图画出名山。
仙翁一去无消息,
野鹤孤飞自往还。
惟有丹砂岩下水,
时时流出向人间。
(两首诗均见《梧州历代诗词选》)
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两位诗人。先说李世瑞,这位诗人出生在长洲洲尾的萃华村,亦称里水坊。李世瑞幼年丧父,家贫,以种菜为生。在劳作之余,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在康熙四十年(1701年),李世瑞获岁贡,被送到京城国子监读书。学习结束后,因成绩优异,被选授广西修仁县(今广西荔浦)训导。这是一个七品官,他就是不干。后来,李世瑞硬是凭着自己的才干和精明的头脑去经商,发了大财,在betway必威体育:内买了大量地产和房屋,被人们称为“李半城”。当然,这位富商也做了不少善事,还多次捐资建立书院、义学、社学以及其他慈善教育机构。
傅辉文比李世瑞年龄小,他是四川简州(今简阳)人,进士。雍正七年(1729年)任广西桂平县令。历升任梧州通判、奉直大夫等职,人称“傅太守”,著有《承翼堂稿》诗文集。
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位梧州当年的通判是如何写白云山的。首联诗人写晴天时看到石峰的样子,它高到上了云端。这也许会让某些人哑然失笑,高什么呢,才区区380多米。其实,白云山常年有雾岚,升腾起来,跟云霭差不多,所以说“云际参差不可攀”也不算太夸张。颔联说,“地辟灵源称洞府,天留图画出名山”,灵源是水源的美称。而洞府,指的则是神话中神仙住的地方,语出南朝沈约《盖馆碑》“或藏形洞府,或栖志灵岳”。全句的意思是,地辟出来的一块水源,人们称之为“洞府”,那是天留下来的一幅图画,但已经足可以使白云山扬名世上了。至于那个“灵源”在哪,还真不好说。但从诗的尾联“惟有丹砂岩下水,时时流出向人间”来看,我觉得与白云山那个叫“老虎头”的地方有点相似。我童年时代时常去那里拾柴火,那里的山崖凹进去一大块,岩石也呈丹砂色,流出的泉水比现在大。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想,哪位读者有兴趣,不妨考察一下。颈联“仙翁一去无消息,野鹤孤飞自往还”,写得很明白,我就不絮叨了。
李世瑞是本地人,对白云山自然是再熟悉不过了。他曾在梧州城北修建了一间鼔岩堂,堂前的牌坊题曰“云山毓秀”,可见他不仅对白云山熟络,而且还有着某种情结。
他的诗标题是《云岭晴岚》。首联“翘首城东望眼齐,新晴岚气古蛮溪”。其中,“望眼”是眺望的意思。蛮溪的“蛮”,有不开化的意思,蛮溪是指南方的溪流。颔联中,“通星”和“挂榜”都是山名。挂榜山即现在的“榜山”,白云山与它虽然隔了一条江,但在诗人的眼中,还是“遥连”的。颈联“晓露乍溥初日上,晚烟如幂夕阳低”。溥,广大的样子。幂,遮盖东西的巾。句子描写了白云山的晴岚在早上和傍晚的情形。尾联“佳哉郁郁葱葱处,遗老徒闻觅锦鸡”。白云山脚有个叫“锦鸡岩”的地方,遗老去觅锦鸡,那真的是白费功夫了。
从两位清代诗人的诗来看,虽然都是写白云山,但傅辉文偏于写最打动自己的“洞府”——属侧面或局部式描写。而李世瑞则以全景式的手法描绘了白云山,因而诗的面貌大为不同,当然,寄寓的情感亦各不相同了。
梧州零距离客户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