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区部分老旧小区内的公共区域被住户用铁皮、铁栅栏“圈占”,“圈占”的铁皮棚却变成了纸皮、木块等杂物的“住所”,从楼道里私拉乱接电线到铁棚里给电动车充电等等,公共区域俨然变成了私人领地(详见本报3月23日3版“读者之声”《楼前公共区域被霸占》)。这些现象背后存在的安全隐患让人忧心忡忡。笔者认为,老旧小区的公共区域本不该“公”有“私”化。 在老旧小区里,乱搭建的铁皮棚占用走道,不仅影响居民日常出行,一旦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这条唯一的生命通道也将会被堵塞。堆放的杂物不仅遮挡了灭火器等消防设施,还容易引来蛇虫鼠蚁,影响日常的环境卫生。私拉乱接电线不仅加重了居民楼的用电负荷,电线长期暴露在室外也极容易导致漏电或短路,容易引发火灾。 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须精准发力,打好组合拳,将老旧小区的公共区域退“私”还“公”。要加强对公共区域的管理,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为老旧小区“量身定做”物业管理服务。设立“街长制”“巷长制”,并充分发挥网格员力量,定期对老旧小区开展巡逻、巡查,维护老旧小区安全与稳定。加强与执法部门的通力协作,对老旧小区内的乱搭乱建、私拉乱接的情况开展重点全面排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拆除一起,消除“沉疴旧疾”,起到震慑作用。 此外,盘活公共区域现有资源,打通连接小巷、街道、社区规划的“最后一公里”,以本地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打造“艺术涂鸦墙”“文化长廊”,美化社区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底蕴。 笔者建议,设立“一社区一文化中心一老年大学”体系,用粤剧、戏曲、下俚歌等具有本地特色的文艺形式,阐释乱搭乱建、私拉乱接的危害,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开设绘画、书法、棋类、太极、广场舞等活动,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爱小区、爱社区的意识。设立“一键报警器”,连通社区民警,帮助居民解决困难和问题,打通应急“末梢”,筑牢安全“防火墙”,提升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