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渠段的一角
秦皇宫大门入口
水平测量仪
黄盛后文/摄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到桂林市兴安县去看看灵渠的计划已经很久了,终于在暑假得以成行。这天,我们驱车赶到兴安县城时,已是下午六点。通过旅游导图,我们决定从南渠下游的秦皇宫开始沿右岸逆流向北走,直到夜晚,再从左岸返回;第二天早上从左岸向北游,回来时再从右岸回驻地。
看秦皇宫
走过百米秦人街,我们来到位于兴安县城灵渠侧畔的秦皇宫。宫门城楼高耸,古树参天,建筑飞檐翘角,雄伟壮观。走进秦皇宫,栉风沐雨上千年的建筑群古意盎然,院中有院,门内有门,错落有致,水榭歌台,曲径通幽,古树参天。一品居、三槐第、九井坊、文昌阁、金钟阙、凤鸣轩等建筑群,层楼叠嶂,亭台楼阁,尽显皇宫风貌和奢华。据传,秦皇宫是伴随灵渠营运而建的,是作为秦始皇视察南越的行宫。由于种种原因,秦始皇没有到过这里,秦皇宫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未曾入住的帝皇行宫,但其宣示一种权威,对当时统治南越之地意义深远。
游南渠
夏夜的灵渠,灯光倒影,微波潋滟,树上的蝉鸣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借着微弱灯光,我们行走在古意盎然的石板路上,渠水升腾起的水草气息变得格外清新。
在南渠边的一家小饭馆里,我们点了两碟肉菜,小酌一杯,看灯光桨影,听江南小调,丝竹管弦余音袅袅,略有秦淮风韵。
第二天,我们起了个大早,从秦皇宫出发,沿南渠左岸逆流而上。这段南渠是上游,穿过县城约3公里,下游还有30多公里,直通漓江。
南渠不宽,两岸有不同年代的石桥、碑刻、牌坊、老街古厝,古色古香。文人墨客留下的楹联尽显文雅。整段南渠,步移景异,处处皆美,时时入画。
沿路除了零星的背包客,便是出来散步的当地居民。走在我们前面的是一位老人家,手里拿着的播放机,正在播放戏曲。细听,曲调低回,余音缠绵。一声声咿呀婉转的拖腔,让灵渠老街的时光变得愈加深情绵长……
探访铧嘴
堰坝、秦堤、桥梁、水涵、陡门……我们终于来到灵渠的源头:大小天平和铧嘴。
铧嘴,其实就是一个小洲岛,四周用大块石灰岩砌成的斜方形平台。在大小天平的上游,由于前锐后钝,形如犁铧,故称“铧嘴”。整个铧嘴由大、小天平的衔接处至铧嘴的尖端长90米。铧嘴的作用就是通过铧嘴前面的锐角把流下来的海洋河水劈成三七分流,三分由南渠流向漓江,七分由北渠流归于湘江。这种分水的态势,被人称为“三漓七湘”。这个流水规律也一直保留至今。
接铧嘴下游的是拦截海洋河的拦河坝,就是大天平、小天平,大天平为拦河坝的右部,小天平为拦河坝的左部,大天平与小天平衔接成人字形。小天平左端设有南陡,即引三分水入南渠的进水口;大天平右端设有北陡,即引七分水入北渠的进水口。这个灵渠的枢纽工程之所以叫“天平”,就是其有平衡水量的巧妙作用。
当地一位姓唐的老伯告诉我们,灵渠在枯水时会发生改变,灵渠的水是七分入漓,三分入湘的。因为丰水期时,湘江上游水量增加,灵渠水位上升,渠水满后溢出大小天平,七分流量通过北渠和湘江故道,汇入湘江,而只有三分流量通过南渠流入漓江。枯水时,上游水量减少,灵渠水位下降,上游的七分水量通过相对低的南渠流入漓江,只有三分水量缓慢由北渠进入湘江。
在铧嘴上,我们看见了古代的水平测量仪,是建设大小天平拦河坝的施工凭据,立在人字型大小天平坝交汇处。据石碑记载,水平测量仪的石柱顶部凿有凹口,柱身凿有一方形穿孔,它的测量方法是:在大小天平坝同等距离的地方各立一根标杆,柱下方穿孔插入一木杠转动石柱,通过石柱上方穿孔凹槽,找到相等的水平点即可施工。大小天平坝基本上保持在同一水平高度,从而保证了大小天平坝“称水高下,恰如其分”的壅水和溢流作用。这样巧妙的设计,让人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也感受到当时秦国的强大,以及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看完这两个景点,我们开始从右岸顺流往回走,不由感慨:灵渠,灵巧智慧,在历史传奇中演绎灿烂,也在新时代里孕育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