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高校就业季,各地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抢抓高校毕业生离校的关键期,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力争用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然而,据新华社报道,部分地方就业工作中出现华而不实苗头:有的校园招聘会参会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不符合毕业生预期,有的企业参加招聘会只是为自己“打个广告”;有的高校为提高就业讲座“上座率”,把学生拉去凑人头;为单纯追求形式上的高就业率,采取虚假就业手段,学生“被就业”,甚至“不签就业协议就不发毕业证”……就业服务看上去热闹,实际上含金量并不高,毕业生并不买账。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历来是就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高校毕业生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无疑是保就业稳就业的重点群体。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大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顺利实现就业,将会充分释放人才红利,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蓄能。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158万人,比去年增加82万人,数量庞大,加上就业需求个性化、多元化,今年大学生就业市场面临的就业压力不可小觑。 高校就业服务,为何会出现华而不实的苗头?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不良的就业政绩观作祟。一些地方考核高校就业工作,单纯以就业率为考核标准,一些高校为了数据“好看”,不得不“想办法”“下功夫”,给就业数据“注水”,这种错误导向,助长了不良风气。高校就业率统计是否确有必要,一直以来争议不断,高校就业率对于掌握毕业生就业进度、服务政府决策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是就业数据容易“注水”也是不争的事实。有鉴于此,对高校就业统计进行革新,建立对高校就业服务工作新的评价机制,应成为当务之急。试想,就业服务质量不高,急功近利,凭空虚造出来的就业率,就算就业率再高,又有什么意义呢?此外,一些高校就业服务观念落后,就业指导手段单一,形式大于内容,也会给学生就业带来一定困难。 从当前形势看,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信息匹配效率。而信息不畅通、不对称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校有义务在扩大渠道、促进精准匹配上下更大功夫,助力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奔赴。 事实上,在就业季举办就业讲座、提供招聘信息,只是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的一小部分。未雨绸缪,为在校大学生提前作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大学生深入了解本专业就业前景,提供优质实习机会,等等,这些就业服务都应当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事关经济发展大局。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做不得“虚功”,唯有精准施策,在暖心服务上出实招、下真功夫,才会赢得高校毕业生的认同与赞赏,助力他们走稳就业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