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长洲区开设“群众有话说平台”,作为一条基层治理新路径,创设该平台能够真实听到群众的朴实声音、看到群众的具体困难、知晓群众的真实诉求,持续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安全感、幸福感。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人民群众高不高兴、需不需要、满不满意是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但是基层治理中,群众“被满意”的事情时有发生。某地对老旧小区进行环境整治工作,街道两侧改造为景观墙,负责该项工作的基层干部热情很高,忙里忙外,原本“灰头土脸”的街道面貌焕然一新,但是,意想不到的是,事情办完了,群众却并不买账。基层干部心里感到委屈: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事没少干,为什么群众还是不满意、不领情?殊不知,群众也感到委屈——老旧小区里存在的设施设备落后、功能配套不全等问题多次反映,依然悬而未决,景观墙虽然美观,但是群众犯愁的事情都还没解决,景观墙这么好看又有什么用? 一边是基层干部主动做以为群众满意的“好事”,另一边却是群众诉求无法得到满足,这是典型的“供需错位”——你想给的,未必是别人想要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没有深入群众,不知道群众想要什么,主观臆断想当然地办“好事”,没有顾及群众实际需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分散了精力,这种缺乏针对性、没有切中群众需求的“好事”,又怎能办到“点子上”?基层干部以“自我感觉”代替“群众感受”,其结果必然是隔靴搔痒,很难受到群众待见。 二是心里清楚群众想要什么,但是不愿意接“烫手山芋”。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基层干部虽然身处基层一线,看起来忙忙碌碌、勤勤恳恳,但是漠视群众关切,甚至将基层治理过程中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视为“烫手山芋”,对群众诉求视而不见,每天混混沌沌,就是不解决实际问题,群众的期盼只能停留于期盼。 三是政绩观出了偏差,处理“潜绩”与“显绩”失衡。基层治理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处理起来时间长,任务重,不可能立竿见影、马上见效,是不折不扣的“潜绩”;而改造景观墙等“好事”,时间短、见效快、容易显山露水,这就导致了部分基层干部为了“面子”好看而片面追求显绩。然而,这样的“好事”,表面上风风光光,但是较之于群众最迫切的诉求,显然是“中看不中用”。 基层治理不易,但是千难万难,问需问计问情于民就不难。对于基层领导干部来说,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妨以长洲区“群众有话说平台”这一基层治理新路径为样本,多一些平民视角与百姓情怀,倾听群众朴实声音,知晓群众真实诉求,把群众急难愁盼当成大事要事来抓,把好事办到“点子上”,办到群众的心坎上,又何愁得不到群众的交口称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