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得越多,错得越多”,不论是在机关还是基层,在与一些同志的交流中,时不时会听到这样的“吐槽”。这种现象,其实就是“洗碗效应”。所谓“洗碗效应”,指经常洗碗的人打碎碗的概率,比不洗碗或少洗碗的人要大;一旦打碎了碗,不仅会前功尽弃,还可能因此受到批评;那些不洗碗或很少洗碗的人,则不会因此挨批评、担责任。
而要破除干部队伍中的“洗碗效应”,必须深刻把握“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切实为敢担当者担当、为敢负责者负责,激发干部奋进担当内生动力。“三个区分开来”是指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当前,确实有一些干部存在“洗碗越多、摔碗越多”的思想顾虑,担心因为失误被“打板子”,干工作放不开手脚。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各地纪检监察机关,正确把握工作失误与违纪违法的区别,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给作风正派、锐意进取的干部吃上“定心丸”。 探索就有可能失误,做事就有可能出错。我们要在强化责任约束的同时鼓励创新宽容失误,关键要把故意和过失、因私和因公、违规和试错区分开来,严格划分“无心之过”与“违纪违法”的界线,精准问责、容错免责。之所以这么要求,就是要在推动澄清、查诬、回访上同向发力,一体推进制度机制、鼓劲举措迭代升级,以有效之举极大鼓舞干部群体干事创业的士气,为敢作敢为的担当者撑腰鼓劲,让诬告陷害者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容错纠错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在标准上把握“谁来容”“容什么”,在机制上健全“怎么容”“规范容”,在目标上锚定“容得准”“容得好”。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强制度设计,完善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内容,从全周期管理着手,围绕容前、容中、容后三个关键环节,着力构建容错纠错全链条机制,推动容错纠错实施办法精准有效落地。 干事创业,也要对干部严管厚爱。厚爱不是对党员干部搞纪律松绑、作风减压,而是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心理上关怀,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要做精做优回访教育,实现既打“板子”又开“方子”、既解“心结”又祛“心病”的效果,促进“掉队干部”从“有错”到“有为”再到“积极有为”提升,激发其“过而思之、思而改之、改而追之”的干劲与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