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来,我市坚持问题导向,厚植为民情怀,不断完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美化城市环境,给市民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变化。如今,树文明之风,践文明之礼,做文明之人,正成为越来越多梧州人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人们常说,爱上一座城,始于颜值,终于品质。文明之风,文明之城,始于文明习惯的养成。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关键在人。让每个市民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是我市“创城”迭代升级最关键的一环。 因此,传播好精神文明势在必行。 首先,要让文明习惯无处不在。人们常用“腹有诗书气自华”形容人的精神气质,对一个城市来说,也需要这样的气质培育,从而让文明意识外化于行。我市一直推行的“礼让斑马线”就是一个优质案例,从最初的文明宣传、部门管理结合,到后来“礼让”经过时间沉淀,转化为市民群众的自觉习惯。如今,随着市民群众文明素质的提升,类似餐桌文明、排队守秩序、公交让座、垃圾不落地、杂物不乱堆等文明素养,都渐渐由制度约束下的外化,变为市民群众自觉行为的内化生长。 同时,要让文明创建形成强大的合力。多部门联手、联防、联治,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方面,大力宣传创城基本要求、好人好事、文明规范等内容,让广大市民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接受文明风俗、文明道德的洗礼;属地干部群众、相关职能部门、属地共建单位等下沉力量,志愿者、督查组等各方聚合形成合力,不断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广泛开展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餐桌和网络文明传播等道德实践活动,让文明意识深入人心,文明成效惠及百姓。 另外,还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让规则约束不文明行为。文明靠主动,但是,很多习惯养成,也要靠制度落实,甚至奖惩制度的运行实现长效引导。所以,出台有关奖惩制度很有必要,严管重罚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文明行为,以法治的“硬约束”促进文明“软实力”提升。 如此,当文明成为市民群众的行为习惯,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就会不断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