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离网-梧州日报记者 吴小华 通讯员 邱实
初夏的梧州,涌动着蓬勃活力。一座座楼宇巍峨耸立、一条条江河流水叮咚,连点成线、串线成面,一幅产业与生态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咬定目标、绵绵用力,加强绿色技术供给,强化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我市工业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之路,持续擦亮高质量发展“绿”底色。
创新引领,生态发展步履铿锵
近日,记者在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梧州)塘源污水处理厂内看到,周边企业及居民产生的污水经过厂内设施处理后,变成干净透亮的清水。这些水经在线监测设备和工作人员检测合格后,从管道流入附近的江河。
“该污水处理厂主要采用我们公司创新研发的纳米陶瓷膜污水处理技术,日处理污水量达2万吨,出水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要求。”广西碧清源环保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秦玉兰说。
围绕水污染防治技术创新,广西碧清源环保投资有限公司经过多层次、多学科的科技联合攻关,打破国外在无机纳米陶瓷平板膜生产及应用上的长期垄断,以科技支撑水污染防治工作。
“公司自主研发的纳米陶瓷膜污水处理技术在梧州乃至全国、东盟国家都得到推广应用落地。”秦玉兰表示,目前该项技术在梧州主要应用于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梧州)的塘源污水处理厂、岑溪市污水处理厂二期、旺甫工业小镇工业污水处理厂。
组织科技企业开展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攻关是我市不断提升新质生产力含“绿”量和含“金”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创新引领生态发展,久久为功,持续推动“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科技项目的开展,促进“绿富双赢”,生态发展步履铿锵。
——推动水污染防治技术攻关。我市组织广西碧清源环保投资有限公司申报的“免烧结地质聚合物陶瓷膜在城乡生活、工业污水处理中应用的研究”获立项,获资助经费70万元;组织梧州华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基于精准配硫的铅锑冶炼危废渣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获立项,获资助经费85万元。
——保护生物多样性。市科技局指导我市企事业单位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粤桂草地贪夜蛾周年繁殖区种群迁出机制研究》项目实施,探索入侵型虫害的生物防控技术及重要作物病虫害的有效防控措施,为粤桂地区重要病虫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打好土壤污染防治保卫战。我市鼓励企业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预防和管控、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治理修复、后期管理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再生资源科技企业开展土壤污染防治项目,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科技支撑,绿色转型蹄疾步稳
科技创新是绿色发展的核心动力。“十四五”以来,我市强化创新驱动,推进产业链和创新链“双链互融”,推动核心技术与关键瓶颈突破,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不断落地:
国家电投集团广西长洲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研发“发电机保护装置异常判别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等5项技术应用于发电,进一步有效保障了绿色能源的生产;
betway必威体育:永达钢铁有限公司开展“不锈钢热轧跨钢种混轧新工艺技术研发”,最大程度减少制程转换时间,年节省电力约748800千瓦时;
广西梧州国龙再生资源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再生耐热PET饮料杯”,实现了废旧塑料从回收、清洗,到再生、产品的全产业链循环高效利用;
……
锦绣梧州,逐“绿”前行。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我市蹄疾步稳、势头强劲。
“市科技局梳理五大支柱产业在绿色低碳、资源节约和循环高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需求,通过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扎实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市科技局政社科相关负责人说。
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我市严格限制建设高能耗、高排放、产能过剩和简单重复的项目,通过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平台,推动绿色项目攻关,吸引科技人才聚集,以科技赋能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搭建平台促发展。市科技局推动梧州智能控制开关电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梧州氯碱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创新平台认定;建立陶瓷产学研基地,组建广西产研建筑陶瓷技术研究院等3个自治区级创新平台。
——强化合作优项目。我市利用“梧州众包悬赏平台”对接15项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等需求项目,促成“废弃电路板中稀贵金属短流程绿色回收技术优化研究”等4个项目合作,为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蓄能储量。
——人才聚集兴产业。我市拓宽校地合作渠道,加强科技人才对接交流,围绕我市特色产业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助推不锈钢、六堡茶、中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的11家企业签订了9项战略合作协议,为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高水平的科技供给。
如今,不断涌现的新技术为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提供了更大支持。2023年,我市培育涉及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达20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