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某个角色因意外事故急需输血,而医院此时正巧急缺这种血型,于是,受伤角色的亲属会毫不犹豫挽起自己的袖子为其献血,使其转危为安。这样的画面虽看起来感人,却并不符合医学常识。
要知道,近亲之间是不能相互输血的。目前,临床上输血治疗主要采用成分血输注,就是将采集后的全血,通过技术手段分离制备成不同的血液成分,比如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等。
所谓输血,主要是指输注红细胞,而红细胞表面存在的是红细胞抗原,即大众熟知的血型抗原。输血时,通常只要保证献血者和受血者血型抗原相同,即所谓的血型相同,就能很大程度上保证输血的安全及有效。此外,输血前的交叉配血实验,也使得输血成为一种基本可靠的治疗手段。
有人会问,血型相同且交叉配血实验阴性的受血者亲属来献血,是否就能保证输血安全?答案是否定的。
目前,不论采用哪种已知的方法将全血制备成成分血,都有一定程度其他成分的残留,如白细胞。这些残留的白细胞会随着输血的方式一同进入受血者体内。亲属尤其是近亲之间,因免疫系统十分接近,受血者的免疫系统会将进入体内的白细胞错认为自己的白细胞而使其“逃过”机体的免疫识别。
这些来自献血者的、“侥幸逃脱”的白细胞,会在受血者的体内定植、增殖,等其达到一定数量后,就会反过来将受血者的身体组织当作“异己”进行攻击,这就是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
尽管基于我国现阶段施行的献、输血制度,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概率极低,可一旦发生,致死率非常高且目前临床缺乏有效的处理手段。因此,要尽量避免近亲属间相互输血。
另外,在现实中,医院其实并不具备采供血资质,血液的采集需在血液中心或区域血站中进行。血液采集后不仅需要制备成成分血以达到减少输血反应、节约用血的目的,也需要进行准确的血型鉴定和传染病检测等多项检查,避免因输血造成如艾滋病、梅毒、乙肝等疾病的传播。上述操作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以及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才能进行。
如遇特殊紧急情况,医院的血库或输血科会第一时间上报情况,接报后的血液中心或区域血站会有完备的应急预案和绿色通道以保证患者及时输血。
(据学习强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