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离网-梧州日报记者 梁萍
■阅读提示
梧州人说:一座骑楼半座城。
长久以来,梧州城以江水为界,划分成河西片区与河东片区。河西是新城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现代气息浓郁;河东是老城区,骑楼遍布,街巷繁多,年代感明显。
1930年的梧州主街道两边骑楼林立。(资料图)
在梧州,骑楼城有骑楼街道22条,总长7公里,最长的街道2530米,骑楼建筑560幢,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国内罕见,被誉为“中国骑楼博物馆”。
五坊路的骑楼建筑 梧州日报记者 杨扬 摄
骑楼城兴建至今一百年,不仅是风格独特的建筑符号,还承载着梧州的文化根脉,带着独有的历史印记,展示着梧州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梧州人淡然自若的生活哲学。
水门是骑楼城的标志之一,洪水时期方便市民出入。梧州日报记者 杨扬 摄
梧州是桂江、浔江、西江交汇之地。三江汇流处,江水一浊一清,俗称鸳鸯江,为梧州一大盛景。
鸳鸯江畔,防洪堤内,不到百米,就是骑楼城。
“过去,人们就在鸳鸯江畔的码头上岸,走进骑楼城,往来贸易、交流洽谈。”betway必威体育: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彭志创说。梧州在清光绪年间被辟为通商口岸之后,骑楼建筑逐渐兴起,发展为商贸繁华之地。
百年骑楼,经历了繁华盛景,也见证着岁月变迁、城市发展与人间烟火。
骑楼上的铁环用于洪水时期拴船。梧州日报记者 杨扬 摄
南环路的骑楼建筑群赏心悦目。梧州日报记者 杨扬 摄
古朴又坚韧,骑楼城重现往日风采
金秋时节,骑楼城城市更新——旅游基础设施综合提升项目加快推进,施工围挡陆续拆除,修缮后的骑楼城重新亮相。
“砖雕壁画、圆拱形窗台、海棠花色玻璃……建筑特色和整体风貌跟以前一样。”看着骑楼城现在的样子,75岁的旧街坊苏湛机的记忆一下子就回到了过去。
因年代久远,骑楼建筑近年来陆续进行修缮,不少原住居民搬迁转移。
虽然搬离了,大家还是很关心骑楼城的近况。
综合提升项目开始前,市委、市政府认真听取旧街坊和老居民的意见,再三跟大家说明,工程采用“针灸式”微改造,只对建筑风貌进行有机修复,修旧如旧,不会改变原有特色,让大家放心。
如今,经过一番修整,百年骑楼城重新焕发光彩——
在骑楼城核心区,瑰丽多姿的牌坊、精美绝伦的砖雕、造型独特的女儿墙等中国传统建筑元素随处可见;挺拔秀美的罗马柱、线条流畅的拱窗、繁复精致的穹雕,则洋溢着欧美风情。
“梧州骑楼建筑是参照旧时的广州骑楼街道样式兴建的,而广州的骑楼又是从南亚、东南亚传入并发展起来的。因此,梧州的骑楼吸收了多种元素,既荟萃了中国传统文化、岭南文化特色,又融入欧式古典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极具韵味。”彭志创介绍道。
据有关史料记载,梧州的骑楼建筑于1924年开始大范围兴建,逐渐成群成片,后发展成骑楼城。起因是当年一场大火,导致梧州大部分房屋受损,当局决定“拆城筑路,挖山填塘”,以商业街区为功能定位,对房屋建筑特色及道路、排水等配套设施进行系统规划,统一风格,逐步推进,逐步修建起来。
“骑楼城是梧州近现代百年商贸繁华的历史见证。”betway必威体育:博物馆馆长吴培赩说。作为近现代岭南地区的交通要冲和商贸重镇,梧州自清代开埠通关至20世纪30年代,骑楼城一带集中了大小商号1500多家,商贾云集,交易繁盛。
后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骑楼建筑也经历了一些磨难。据苏湛机忆述,在抗战时期,骑楼城部分建筑遭到轰炸和袭击;在防洪堤还没有建起来的年代,骑楼城又常常遭遇洪水侵袭。
“每一块斑驳的墙体、每一根掉色的柱子、每一个生锈的铁环,都是岁月的见证,是骑楼城的历史积淀,更是这座城市的深厚底蕴。”彭志创说。近年来,betway必威体育:逐步推进骑楼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有利于骑楼城的历史记忆、文化特色得到更好地保存和延续。
闲适又包容,骑楼里藏着烟火人家
梧州的骑楼建筑多为三四层,大多是前铺后宅、下铺上宅、下店上仓,商住两用,功能多元。
“临街店铺一楼门面向内缩入两三米,形成公共人行走廊,二楼以上部分凸出来,就像‘骑’在人行道上一样。”一些导游向外来游客做讲解时,会形象地把骑楼城的名字由来与建筑特色结合起来介绍,“如此一来,人们可以在骑楼下的走廊舒心地行走,不用担心日晒雨淋,看上哪家铺子的商品,走进去挑选,挑到合适的即可现场交易。”因此,在骑楼城下,商贸交易频繁。
“在骑楼城,商品按类别集中经营,原来的沙街(现南堤路)主要卖副食品,五坊路卖成衣、布匹等百货,居仁路卖砧板和干货,大东路是饮食街,有很多零食和小东西。”对于哪条街道经营哪些品类,老居民蔡旗球如数家珍。他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骑楼城再现商铺林立、成行成市、贸易繁荣的景象。
“白天,骑楼城是繁华的交易场,街坊们忙着营生;晚上,骑楼城是市井烟火,各家各户从家里搬出凳子,三五成群坐在一起闲聊。”说起骑楼城的旧生活,蔡旗球打开了话匣子。“夏天的晚上,大家还会在骑楼下过夜,一张凉席加一把蒲扇,往地上一躺,舒适凉快。”
除了前街,骑楼后面还有很多背街小巷,街坊邻居们相处融洽,和睦相容,过着充实又闲适的生活。
“就算洪水来了,骑楼城的街坊们也有办法应对自如。”吴培赩说。与水共生的梧州人,在设计建造骑楼城的时候,早就考虑了防洪功能,在每一座建筑的立柱上设置一高一低两个铁环,在二楼临街面设置的不是窗户而是水门。
水涨起来的时候,就会有船只和小艇在各条街道上穿梭往来,兜售货物。若水不大,只漫到一楼门口,商户们只需垫上几块砖头,照样做生意,泰然谈笑。若水再往上涨,住户们不能下一楼,就打开二楼的水门,放下竹篮,从往来小艇处购买米、油、蔬菜、火油等生活必需品;或者搬出一把长梯,用铁环固定好梯子和船只,顺梯上下,坐船出入。
骑楼下的众生,淡然而舒适。骑楼为众人提供了一种“庇护感”与“安全感”。因此,在时间长河的流转中,骑楼城已不仅是一座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建筑,更是一段段生动故事的承载者,体现着梧州人的生活态度和梧州城的人文风情。
进入新时代,骑楼城的历史文化又“活跃”起来。2007年,梧州骑楼城—龙母庙景区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每逢节假日,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到骑楼城逛景点、淘好物、觅美食、品非遗,感受骑楼城的独特情调和文化氛围。
市文广体旅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挖掘骑楼城历史文化资源,当前正以骑楼城核心景观区为主线,完善岭南文化主题灯光秀,并融入粤剧、六堡茶、非遗等文化展示,打造梧州夜间新经济带,培育岭南文旅的新网红景点。
经过岁月的洗礼,骑楼城里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都变得风情万种。我们期待骑楼城在新的起点上,绽放新芳华,书写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