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离网-梧州日报记者 郭俊杰
在生活节奏持续加快、消费需求愈发多元的当下,“上门经济”正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家居清洁、美甲美容到宠物护理等,各类上门服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消费者足不出户,便能尽享便捷体验,这一模式也愈发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
记者在多个网络社交平台上输入“梧州上门”等关键词,便能搜索到大量提供上门服务的信息。
“95后”小李是一名保险销售员,同时也是一名“铲屎官”。凭借多年的养猫经验,她利用业余时间做起了上门喂养猫狗的服务。记者在她发布的服务信息中看到,她详细罗列了服务流程、收费标准和注意事项。例如,客户需先缴纳20%的定金,服务结束后支付剩余款项;上门前,她会进行消毒,并佩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确保服务安全卫生。
小李告诉记者,她的收费标准根据距离而定,以旺城广场为起点,周边3公里范围以内的地点喂猫15元一次,喂狗20元一次。“需要上门喂养的客户通常是因为出远门无法照顾宠物,尤其是节假日期间,这类需求会明显增多。”为让客户安心,小李还会主动询问客户家中是否安装了摄像头。若没有,她会在服务过程中全程进行视频记录,以便客户随时知晓情况。
与上门宠物服务相仿,上门美甲在我市同样拥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张女士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美甲师,在旺城广场经营着一家美甲店。她的工具箱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美甲工具和色彩斑斓的指甲油,随时准备为客户提供上门服务。
张女士的顾客群体中,不乏忙碌的职场女性和需要照料家庭的宝妈。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她们难以定期前往美甲店,张女士的上门服务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困扰。“在客户家里,她们会更加放松,也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故事。有时候,美甲不仅仅是单纯的美妆服务,更是一种情感交流。”张女士说道。
尽管“上门经济”日益流行,市民在享受其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心存诸多顾虑。隐私泄露风险、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纠纷维权困难等问题,也成为消费者普遍关注的焦点。
今年春节前夕,家住万秀区枣冲富安小区的蒲女士就经历了一次不愉快的保洁服务。蒲女士通过网络平台团购了一份价格为88元、时长4小时的保洁服务。“两室一厅的房子,以往4个小时可以将全屋大体打扫干净,可这次4个小时只打扫了厕所和厨房。”蒲女士说,尽管清洁人员全程并未偷懒,但最终的服务效果远未达到预期。蒲女士还提到,她曾多次聘请家政服务,价格一般在每小时40元至45元。由于这次团购价格较为便宜,下单前她还特意与商家确认过服务质量,然而效果却令人失望。
市民麦女士也有类似遭遇。她提前一天预约了上门化妆服务,却在演出当天下午接到化妆师的电话,被告知无法履约。麦女士无奈地说:“因为白天要上班,晚上又有演出,我特意提前一天预约上门化妆,结果当天下午对方才通知我来不了,最后我只能自己匆忙赶到化妆店完成妆容。”
记者浏览网络平台上的用户评价发现,差评内容主要集中在上门服务效果不理想。经梳理,上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服务人员资质良莠不齐,兼职人员较多;另一方面是不少服务者依托个人社交账号接单,缺乏专业平台与公司的有效监管保障。
针对这些问题,记者拨打“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进行反映。该热线工作人员建议,市民在网络平台上购买家政服务时,优先选择本市具有相关资质的家政公司,明确双方的权责,避免出现纠纷。
“正规家政公司在人员管理方面有完善的流程与标准,会对服务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和监管,服务人员也须持有相应的技能证书。”我市一家政公司负责人认为,服务质量是决定“上门经济”可持续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不仅要在服务形式上追求多元、便捷、个性,更要针对行业特性,完善规则、明确标准、建立奖惩机制,在把控服务质量上持续发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消费者与从业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