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离网-梧州日报记者 姚蓝婷 通讯员 董文 李柏豪 陈嘉欣
交通物流是推进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关键领域,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保障性作用。近年来,我市着力打造以梧州港为核心的港航物流体系,加快推进西江港航物流发展,全力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加速推进水公铁项目建设,持续提升交通运输信息化水平,有效推动交通物流降成本、提质量、增效率。
深化运输结构优化调整
3月25日,记者走进赤水港码头2号泊位,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景象:一艘艘货船稳稳停靠在码头,巨大的轨道式移动装船机伸展悬臂,精准将砂石骨料抓取、转运,动作一气呵成。
“我们从去年6月开始投入使用轨道式移动装船机,装船作业效率由原来的每小时800吨提升到每小时2500吨,减少大吨位船舶调头频次,提高车辆周转率,各个物流环节成本下降。”广西西江临港赤水港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韦晓鸣介绍说。
近年来,赤水港从作业工艺革新、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拓展等多方面着手,全面推进降本增效,提升港口运营效能。一方面,赤水港引入轨道式移动装船机、新型长臂钩机,优化传统作业流程,大幅提升装卸效率;另一方面,建设罐式储存舱及配套装卸船设备,进一步增强港口的货物存储能力。与此同时,赤水港积极开展贺州华润电厂、桂旭电力的电煤水铁联运业务,大力拓展贺州方向石粉集装箱铁水联运发运,进一步畅通物流通道,降低物流成本。去年,赤水港完成货物总吞吐量1386万吨,创广西内河单体公共作业区吞吐量历史新高。
从一隅观全局。我市充分发挥大宗货物在水路和铁路长距离运输服务的低价优势,按照“宜水则水、宜铁则铁”原则,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持续推进大宗货物和长距离货物向铁路、水路运输转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降低交通物流全链条运行成本。
在公路运输降本方面,我市大力推进直通港澳货运,降低梧州综合保税区企业的香港和澳门货物到广东接驳转运的物流成本,每年预计节约物流成本约864万元。
在港口装卸降本方面,我市协调落实李家庄码头与梧州综合保税区签订“量价互保”协议,协调推动长洲不锈钢制品产业园区国有平台公司建设临时装卸点和永达钢铁集团启用原厂区生产配套设施进行原材料及产品运输,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输成本。
此外,我市持续增强港口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赤水圩作业区码头二、三期投入使用以来,港口货物吞吐量逐月递增。目前,广西翅冀钢铁公司70%的钢产品通过该码头装船运往粤港澳大湾区再销往全国各地,企业物流运输成本大幅降低、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
铁路、水路在大宗货物和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方面,有着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小、污染轻等优势。为此,我市大力开拓外贸集装箱班轮航线,大力培育五定班轮,优化提升长洲船闸通行效率,推动水路运输降本;推广“量价互保”模式,鼓励铁路运输企业发展一单制服务模式,充分发挥铁路和水路的运输优势,助推铁路运输降本;近两年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超1.38亿元。
信息驱动服务能力提升
当前,在数字化、智能化的科技浪潮推动下,交通物流正在不断变革。乘势而上,我市将提升交通运输信息化水平作为推进交通物流降本增效的重要抓手,聚焦工业物流车船货匹配效率不高的问题,从优化运输资源统筹、供需信息整合及信息平台建设等多个维度,提高运输方式衔接、车船港货匹配效率和物流组织效率,让物流数据“跑”起来,让人、车、货“跑”得更加畅顺。
——统筹运输资源。我市为公铁水等类型企业相互交流提供平台,促进运输企业间的合作,引导企业向多式联运业务拓展延伸,共同为货源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运输服务。
——整合供需信息。我市建立统一信息共享平台,为有多余运力供应的运输企业和有大宗货物运输需求的货源企业搭桥牵线,促进运输企业和工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供需匹配效率,促进全市物流业降本增效。
——建设信息平台。我市在今年成立了物流专班,其中物流综合市场信息“一站式”平台专责小组全力推进建设智慧梧州港信息平台,打造“水、公、铁、空、仓、场”融合的“一站式”物流综合信息平台。此外,我市计划今年上线“行业数据聚合、货物贸易撮合、运力智慧匹配、货物实时动向、政策惠企窗口”平台服务,打破行业信息的壁垒,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物流贸易企业提供物流资源系统集成、多式联运高效衔接、惠企政策赋能、金融保险增值等综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