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苹果、苹果”,在特殊教育学校新学期的课堂上,刘敏丽老师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这个词语,同时熟练地比划着手语,告诉聋儿学生们这个词语的意思,并示意他们跟着她的口型发音,孩子们张口发出了“庞过”“蓬个”这样不准确的读音,刘敏丽却并不着急,继续一次又一次地用口型示范纠正孩子们的发音。“教这些孩子就是要有耐心,普通孩子读两三遍就会的词语,他们可能要学上两三天,但他们会一直很努力地去学。”刘敏丽欣慰地说。
从教20年,刘敏丽从韶华女子变成了慈眉善目的师长。说起当初选择成为特殊教育老师,她还是一脸决然:“当我知道有特殊教育这个专业时,我就确定自己要成为一名特教老师。”
刘敏丽说,这个想法依稀来自于儿时看过的一部外国影片,“现在连影片的名字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对片子里的残疾孩子和教他们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着以后如果自己也能够帮助这些特殊的孩子就好了。”直到初中快毕业的时候,她碰巧得知南京特殊教育学院在广西招生,便决定要申请报读。当时老师、同学和家人都惊讶了,那时候特殊教育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还是“出来以后教弱智儿童的”,既不理解也鄙夷。何况刘敏丽一直是学校里名列前茅的优秀学生,大家都认为她应该有一个更好的前程。
老师和家人问“你考虑清楚了吗”,朋友同学问“你不会后悔吗”,但反而是别人的质问,让她更清晰地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一定要去读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并不像大家所说的那么糟糕。“如果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一定不要放弃,更要努力让别人看到。”刘敏丽是这样认为的。
在南京特殊教育学院学习了3年聋儿教育专业,刘敏丽回到梧州想投身于自己喜欢的这一份工作,却发现梧州根本还没有开展针对聋哑儿童的相关教学。在全市唯一一所专门接收特殊儿童的培智学校(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前身),只有一两个聋哑儿童在随智力障碍的孩子跟班就读。在学校的支持下,刘敏丽和几位特教老师亲自上门,挨家挨户动员聋哑儿童的家长把孩子送来学习。多番努力下,1995年梧州第一个聋儿班开班,班里只有7名学生。
当时,有聋哑孩子的家庭大多数观念保守,他们不愿意把孩子送到特殊教育学校,家长工作的时候就把孩子锁在家里。为了不遭遇旁人的异样眼光,家长带孩子外出也是遮遮掩掩的。刘敏丽却不这样想,她喜欢带着班里的孩子们外出郊游,让他们大胆地走在阳光下,用手语教他们认知这个世界。
正因如此,在1996年全市中小学庆祝六一的文艺表演比赛上,谁都没有想到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竟然会出现在舞台上,站在公众的视线里表演。刘敏丽用手语带领着班里的孩子出色地完成了一支太阳花的舞蹈,这些孩子的舞姿一定不是最优雅完美的,但已经足以让在场的人惊讶感动。似乎从那时候起,人们开始了解这群孩子的存在,他们虽有残疾,但也阳光灿烂,也活泼可爱,也多才多艺。最后,比赛为这群孩子专门颁了一个特别奖。
这次比赛在家长中传开,刘敏丽的父母也从朋友口中听说了比赛的情况,曾经的质疑与不解,如今化为感动。他们自豪地说:“那个在特殊教育学校任教的老师,就是我的孩子。”
“努力让别人看到”,刘敏丽不仅让别人看到了她的努力和坚持,也让别人“看到”了聋哑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
一转眼,刘敏丽已经在特殊教育学校任职20年,20年来她依然是学校里唯一的特殊教育专业老师。
据了解,目前我国有40多所大专和本科院校开设有特殊教育相关专业,然而我市选择报读相关专业的学生却寥寥无几。特殊教育如今的发展还难以把betway必威体育学生吸引到特教这个行业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