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颖盈/文 何鎏/摄
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里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曾经盛极一时的王谢两大家族,也终究免不了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沉寂。市民朋友可知道,在我们的梧州旧城也曾有过两处声名鼎赫的“乌衣巷”?它们正是位于建设路的金龙巷和民主路的维新里。
寻访:百年老屋 依旧结实
2015年12月26日,阴雨天气连绵,寒凉的烟雨为金龙巷平添了几分沧桑之感。记者走访时看到,金龙巷内许多木质趟栊门已被更换成了铁闸门、防盗门,唯有数户人家还较好地保留着房屋的原貌。家住今建设路74号的苏先生一家就是其中一户。
“除了屏风剥落了大半边以外,门面还十分结实,加上趟栊原本就很厚重,门背后还有栓,可以起到很好的防盗作用。”苏太太告诉记者说,她与先生结婚以后搬进这里,已生活了十几年,屋子是先生已故的父亲从前买下的,距今已有近一百年了,没有经过太大的修整。
记者留意到,这幢老屋外墙墙体为青砖,从前门到后门进深约有14米。老屋分为上下两层,客厅、厨房在底层,澡房、卫生间在上层,每层开有三个小房间,用坚实的板墙间隔开来。老屋每层的高度较一般商品房要高,比较通风透气,而底层泥黄色的地砖虽然使用了近百年,依然显得锃亮。苏太太说:“留着屋子的原貌,也是在保留一份家的老味道。”
金龙巷内仅有数户人家还较好地保留着房屋的原貌。
说着,苏太太话锋一转,感慨地道:“金龙巷从前十分热闹,邻里之间大多熟络,但随着有经济能力的人家慢慢搬离此处,巷子变得冷清多了,如今每晚不足九点钟,巷内就会十分安静。”
特色:近代民居 岭南风味
身处这些古老的巷里,时光仿佛在不自觉地逆向流转——街道的石板,剥落的墙饰,半遮半掩的窗门,以及不时传来的鸡鸣犬吠之声,还有那些缠绕交错的电线,无一不在默默地把人们的思绪勾回到它们往昔风光无限的日子。可如今再提起这两条巷,首先吸引我们的可能会是它们别具一格的岭南建筑风味。
历史学者陈侃言在其著作《史识梧州》中介绍到,金龙巷是清代古民居的孑遗,是现今betway必威体育:唯一保留较完整的清代建筑群,共有清代中晚期至民国初期民居建筑22座。其南北长94米,东西宽50米,皆为砖木结构,坐北向南,屋与屋紧接,每座均有天井,进深13至20米。墙体使用青砖砌成清水墙,正门各用趟门,屋内正间与次间用板墙分隔,每间进深隔扇不同,有的地面还保留有清代方砖。木构梁架有七或五之数,部分屋脊造型精致,配有图案雕饰。外墙及檐梁、挡板尚存不少雕饰艺术,内容有民间故事和吉祥纹饰等。
金龙巷部分民居的大门挡板尚保存不少雕饰艺术,内容大多是吉祥纹饰等,如今看来仍十分精美。
而维新里则是梧州人的“西关大屋”。在维新里分布的近代民居群,现有39座民居房屋,南北长200米,东西宽55米,均采用砖混结构,坐北向南,带有西洋风味,平均楼高在3至4层。正门多用趟栊木门,部分还设有雕花屏风式小门,窗台、阳台多使用铁艺装饰护栏,门窗则采用花玻璃,窗外饰以灰雕,多为吉祥纹或花草纹。屋内设采光天井,正间与次间用青砖墙分隔,楼层用木板面铺釉面花方砖。
来历:富商聚居 老巷兴旺
尽管金龙巷与维新里的兴起,前后相差了百余年,但它们的由来,皆与把家业置于该地的家族兴盛有关。
betway必威体育:作家严佳宜在《建设路》一文中提到,金龙巷原为富绅聚居地。明成化六年(1470年),宪宗皇帝在梧州创建了中国历史上首个总督府,统辖两广长达百年之久。明朝廷当时在梧州设了两大兵营驻重兵,一个是位于今西堤路的大校场,一个是位于旧城内北门附近的小校场。到了清乾隆八年(1743年),梧州府副将朱武英把小校场改建成官邸区,自家带头划地建住宅,并引来了其他官员争相效仿。
到了朱武英第二、三后代的时候,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青砖大瓦房住宅区,居住者除了官宦世家以外,还陆续迁入了不少富商巨贾。因朱武英家最早置业此地,加之其儿子朱金龙武艺高强且重情重义而获盛名,所以这个住宅区名为金龙社,清末改称金龙巷。
颇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意味的是,毗连金龙巷的却是贫民聚居地——白屋巷。白屋既指用茅草覆盖而起的陋室,也指没有当上官的读书人的住处。据传,白屋巷里头还曾居住过不少女盲人,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些女盲人在暮色降临之际时常身着花色素雅的大襟唐装衫裤,一手拄竹竿,一手相互牵引外出卖唱或替人捶骨来谋生。因此,白屋巷又被称为盲妹巷。
而维新里的“维新”一语,不但含有弃旧图新的意思,还带着历史色彩。历史学者陈金源在《民主路》一文介绍,“维新街”的得名是为了庆祝清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初十,梧州在两广率先宣布独立的胜利消息,但其原名实为“合益街”。
据悉,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英美等国的外商于香港置办火油公司,公司在梧州开埠初的业务,由当时梧州四大富商之一、梧州合益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吕缉堂代理。吕缉堂在府衙旌旗牌坊附近购地,兴建了一些新式住宅以后,又陆续吸引了大批广东籍的大商人在此处建宅世居。因吕缉堂经营的合益公司声名远扬,故彼时官商聚居的此地就被称为“合益街”。
光阴似水,日月如梭,当年的豪门盛景已不复现。不过,老巷子的存在,除了引人凭古吊今以外,更宝贵的是为我们留住了一份鲜活的历史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