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中秋节,月亮特别圆。因为,那一年的中秋节阳历时间是10月6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后的第六天。新中国成立又逢中秋佳节,告别了连年战乱、推翻了“三座大山”、翻身解放迎新生的国人,得以在喜悦与激动中,第一次真真正正品尝团圆的滋味——那不仅是小家庭的团圆,更是中华民族的大团圆。
如今,又是一年佳节至,新中国也即将迎来70周年大庆。回望1949年中秋节那些难忘的故事与片段,显得弥足珍贵。
又是一年佳节至,9月13日晚上,一轮明月升空。betway必威体育:三龙大道的龙鱼雕塑灯光变幻,犹如巨龙遥望朗月,煞是好看。本报记者 杨扬 摄
西江都市报记者 朱元冬 纪荣兰 邓发浩 吴艳虹 “是国家给了我们团圆的机会” “现在年轻人过中秋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在新中国成立前,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哪里还顾得上过节。”说起1949年的中秋节,今年89岁高龄的赖细容露出欣慰的笑容。70年前的那个农历八月十五,让赖细容毕生难忘。 那时,赖细容还是个涉世未深的小姑娘。她和兄弟姐妹一起,常年跟随以打渔和搬运货物为生的父母,在西江边的小船上生活。每到农历八月十五,赖细容都会坐在小船头,仰望苍穹,在明月下沉思许愿。 日子稳定的年份,家里没钱买月饼过中秋节,父母就用省吃俭用剩下的钱买来芋头和红薯,给孩子们分着吃。在孩子们眼里,节日倒也过得平静愉快。然而,日本侵华战争打响后,梧州城也遭遇了日军战机的轰炸,城破家败,赖细容一家也流离失所。她记得有一年战乱,她背着弟弟从小船逃离,不慎被炸弹打出的碎片击伤,弟弟也险些丧命。遭受如此劫难,与家人团圆过节成了奢望。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10月6日的中秋节,在所有人热烈的欢呼声中,赖细容一家人得以团聚,安安心心地过中秋节,真正阐释了“团圆”的含义。那一年,赖细容刚满19岁。 “家里的经济条件虽然不好,但只要父母和兄弟姐妹在一块,一家人团团圆圆就是我最大的心愿。”赖细容记得,那年中秋节父母买回了一小块肥猪肉,在锅里爆出油脂,既可以吃肉还可以用猪油做其他菜。与家人在船头小酌一杯,欣赏月光洒向西江的美景,过一个没有月饼只有月亮的中秋节,一样惬意。 “如今,中秋节儿女和孙子们会从外地回来一起过节。”赖细容说,孩子们一早开始杀鸡宰鸭,准备各式菜肴,晚上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吃团圆饭。“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百姓生活越来越好,天天都像在过节,是国家给了我们一家人团圆的机会。” “那一年,大家心里有了盼头” “那一年的中秋月亮特别的圆、特别的亮,因为大家心里高兴,有盼头。”betway必威体育:龙圩区龙圩镇居民莫明昌1930年9月出生,今年已经89岁了。对于1949年的中秋节,老人记忆犹新。 1949年,莫明昌19岁。孩提时,他给村里的地主当过童工,辛辛苦苦干活却依然填不饱肚子,最艰苦的时候像乞丐一样到大街上讨饭。属于贫下中农的一家四口,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1949年10月1日一早,村里集中村民开大会听报告,我记得,大家还放鞭炮庆祝新中国成立。”当时,莫明昌住在新地镇富禄村,他回忆说,那一天村民们都特别高兴,说苦日子终于熬出头,好日子马上就要到来了。“虽然当时我不知道好日子具体是指什么,但是能感受到村里到处都是兴高采烈、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 这种气氛一直延续到几天后的中秋节。1949年10月6日,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中秋节,那天晚上到了赏月时分,莫明昌一家和邻居在家门口的空地上一边看着又圆又大的月亮,一边憧憬着即将到来的好日子。“当时没有钱买月饼,更没有肉吃,大家都是用茶、酒、芋头等食物应节赏月。那天晚上我还做了一个美梦,梦到自己在中秋节吃上了月饼和肉。”莫明昌笑着说。 1953年3月,莫明昌响应号召,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在不断的成长和学习中,他深刻地体会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对于国人的意义,也明白了当年所憧憬的好日子具体指什么。 眼下,即将步入鲐背之年的莫明昌儿孙满堂,享受着国家繁荣昌盛所带来的美好生活。每逢中秋节,晚辈们都会围坐身旁,陪他一起过节,一大家子其乐融融,幸福美满。莫明昌感慨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天的好日子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一起奋斗得来的,来之不易,我特别珍惜和感恩。” “在这个城市找到了家的感觉” 年过九旬的黎德音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49年的梧州,因为那是她来到梧州的第一年。黎德音是广东东莞人,在乡下老家时,她就从乡亲的口中听说过梧州城的繁华景象,对这个广西最早开放的内河通商口岸城市心向往之。1949年初,24岁的黎德音决定与丈夫来到梧州打拼。 刚到梧州不久,黎德音就在中山路的国泰戏院找到一份售票的工作,丈夫也在戏院里当起了播片员。从此,他们便在梧州扎了根。 1949年的中秋节是10月6日,虽然当时的梧州尚未解放,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早已响彻全城,使得那年的中秋节更显喜庆。黎德音记得,中山路、南环路是当时全城最热闹的两条街道,道路两旁商店林立,琳琅满目的灯笼、在售的应节食品让人应接不暇。 “当时的梧州热闹得很,影院、舞厅都人头攒动。”黎德音说,梧州的繁华不仅反映在航运和商业,早在70年前,梧州的娱乐生活就十分丰富,市内有众多影院、舞厅,每逢过节都热热闹闹的。 中秋节怎能少了月饼?谈起这个,黎德音便得意地“炫耀”起来。“1949年的中秋,我家的月饼多到吃不完!”黎德音说,他与丈夫工作勤奋认真,影院的老板与客户在过节时都给他们家送上了月饼,而当时东正路的热情邻里,也会将自做的月饼送予他们。 根据老家的习俗,他们在中秋节也包好粽子,回赠老板和邻里作为答谢。在梧州度过的第一个中秋节,黎德音就感受到了梧州人的浓浓情意,也在这个城市找到了家的感觉。 “我们班表演了《保卫黄河》” 现年86岁的俞述璧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也是一名有着66年党龄的退休干部。他年轻时曾在梧州工作,退休后也选择在梧州居住。说起1949年的中秋节,他印象特别深刻。 1949年,16岁的俞述璧还是香港一名高三学生。当时,他所在的学校是香港第一批悬挂五星红旗的单位。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当天,学校让全体学生集中小礼堂收听广播。几天后的10月6日便是中秋节了,虽然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学校很少举办活动,但为了表达爱国、爱校之情,学校仍然坚持在教学楼天台举办中秋文艺汇演。 “天台比篮球场稍大一点,我们用木板临时搭建了一个小舞台,没有音响,节目靠同学自己拉小提琴、吹口琴当伴奏,当晚我们班20多人表演了合唱节目《保卫黄河》。”俞述璧回忆道。 其实在中秋节前,俞述璧就开始与同学们挑选歌曲了。《黄水谣》《游击队之歌》等先后被列入备选目录,但考虑到《保卫黄河》表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英勇抗日的情感,歌曲还原的历史场景壮阔且气势磅礴,因此,大家最终选定《保卫黄河》。 尽管这一个中秋节晚上没有与家人一起度过,但俞述璧觉得那年的中秋月亮是最圆的,月饼是最甜的,笑声是最难忘的。中秋节后不久,俞述璧四兄弟就到广东惠州参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