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梧州、玉林、河池、贵港等地纪委监委部门开展广西惠民惠农财政补贴“一卡通”跟踪监督,确保资金“每一分钱”都用在群众身上。其中,贵港市纪委监委部门开展常规巡察过程中发现,2022年期间部分受灾困难群众冬春救助款发放迟缓,存在滞留现象。据悉,这种现象并非个案,在其他地方亦不鲜见。
实施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民生需求“嗷嗷待哺”,另一方面,专项财政资金却滞留在账上“呼呼大睡”,这种强烈的反差,影响困难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危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大量专项财政资金躺在账上“睡大觉”,并非“巧妇”无米,实则是“巧妇”无作为。造成专项财政资金滞留、沉淀,固然有“重资金争取、轻分配使用”观念等原因,但是基层经办单位因担心审计问责而坐视“沉睡”资金趴在账上,折射出的是职能部门的“沉睡”作风。
“沉睡”资金利用效率低,姑且勿论其无益于民生改善,甚至可能为腐败埋下伏笔。面对大量“沉睡”资金,难免有人动起坏心思,将其视为“唐僧肉”,挪作他用。当下反腐倡廉气贯长虹,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却又产生了消极思想,精神懈怠,不思进取。他们片面地认为,大量启动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既熬心伤神,个人又捞不到好处,财政资金花多、花少、花错都可能面临审计问责,不如把资金闲着,不干事就不会犯错。这种无所作为的心态,是对反腐败斗争的消极抵抗。惠民好政策落不了地,政策预期得不到兑现,无疑是对财政资源的极大浪费。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惠民好政策落地,必须狠抓落实。习近平同志所著《之江新语》指出,“实践表明,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好政策在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出现问题,有可能是执行环节出现堵点、难点、痛点,更有可能是有些职能部门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懒政怠政、消极应付,让好政策遭遇“肠梗阻”,给群众添堵。
有鉴于此,惠民政策落地,尤其需要唤醒“沉睡”作风。面对“嗷嗷待哺”的民生需求,有些党员干部却视而不见,装聋作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扫除作风积弊,正风反腐雷霆万钧,难道这些党员干部不清楚、不了解?显然,只能说明他们是在“装睡”。唤醒“装睡”干部,就要用精准问责的板子把他们敲醒,只有痛才会让他们幡然醒悟,从此不当“装睡人”,勇做奋进者,真心诚意为群众排忧解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