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地名承载着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历史文脉、特殊情感等,既是地理信息,也是文化符号,是一种传承与推进,是连接古老和未来的中间桥梁,如我市市民耳熟能详的大较场、下关、火烛楼、十二步梯、龙骨冲、大塘、珠山、北山等等,每一个传统地名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或者一个典故,或者珍藏着一个回忆。
保护传统地名,不仅是把传统地名留存下来,更意味着将其深厚底蕴赓续下去,对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加以储蓄留存,强化城市文化的涵养功能,树立浓厚的地名自豪感、传统文化敬畏感。保护传统地名,既保护历史也启发现实,既是对过去的怀念,更是对现代的指引与导向,这些传统地名记录着城市发展的轨迹,体现着城市特有的文化,让这些地名告诉未来,在这片土地上,曾经经历的沧海与桑田。保护好传统地名,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需要八方协力、齐抓共管,尤其需要相关法规制度保驾护航。 传统地名不但要保护好,而且要加以传承发展。对一座城市来说,地名文化因深植于居民之中而成为市民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外地人了解城市文化的快捷“窗口”,记录了城市的历史文化,承载着城市的变迁与发展。我们要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有效保护地名文化遗产,提高标准地名文化品位,传承发展优秀传统地名文化。 加强对传统地名研究,组织有关专家对我市传统地名逐一进行研究论证,深入挖掘传统地名的历史、文化、情感价值,进一步完善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资源,加深人们对历史文化名城的认知,让传统地名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同时,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由于历史原因,对于官方使用的标准地名,如大东菜市(下关菜市)、betway必威体育:体育场(大较场),河滨公园(珠山)、中山公园(北山)等等,市民不太习惯使用,这说明传统地名文化已经深深植根于市民之中,难以割舍。标准地名较之传统地名语言表达更规范、更标准,是满足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有利于经济建设和交通、邮电、旅游等事业的发展。实行传统地名与标准地名并存使用,让传统与现代的地名都在我们手上得以保全,有利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深度交融,更有利于讲好地名故事,讲好梧州故事。 |